标签:
杂谈 |
对于电商来说,最为痛苦的事情是,无法销售一件消费者的消费经验中没有的东西。
新零售是个重资本的活,但未必只是大玩家的游乐场。有大量的细分市场等待创业者填补。而对于创业者来说,运营路线与产品模式如果搞不清楚,就很容易在未来几年群雄逐鹿的市场格局中被碾压。在新零售全国铺店的浪潮中,有的金主他的商业模式可能会驱使全国范围内的区域收购。有的金主却可能选择屠城。这是他们商业模式和战略选择决定的,也是每个创业者不可避免,只能是被动等待的历史选择。谁也不知道,共军和国军,谁先打过来?!
但是有一点,是一定要搞清楚的,本轮新零售划分用户的方式一定是:你是否拥有产品的消费经验。而之后才会提到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心理细分、行为细分、受益细分等等操作层面的消费者细分方式、到达方式和售卖细节。
如果售卖的产品,是消费者既有的消费经验中包含的,多数人会采取无人值守或者售货柜的模式。我们可以叫它标品模式。这种模式相对比较容易被电商所接受,它最容易被电商目前的生态圈所复制。把线上的供应链、支付流程与品牌价值,直接搬到线下来,每增加一个线下点,就会增加一个流量入口和现金入口。
如果售卖的产品,是消费者的消费经验中不曾包含的,多数人就采取有人值守便利店与强会员运营的模式。我们可以叫他非标模式。很多生鲜电商使用这种方式,但是其实无法真正创造一个崭新的购物环境——它只是代替了城市里被疏解的人口和被清退的菜市场而已。
因为标品和非标的定义太过于主观。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标品的商品,对于另外一个人来说未必是标品。比如母婴用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育儿理念的变化也很快,老一辈的经验不愿继承,新的消费经验又没有跟上。一个人认为的是“当妈的都知道”的标品,对于另外一位妈妈或者宝宝的父亲,可能就完全不理解。这只是两个人之间的差别,地域、年龄和阶层带来的差异更为明显。购房购车等需要深度决策的品类差异也是如此。初次购房的刚需客反复看房无法下定决心,常年投资房地产的投资人直接打电话就把首付交了。
那,无人值守模式,难道就只是单纯的“把线上统一的体验,迁移到线下“了吗?我觉得未必,这些无人值守的店面或者售货柜,更大的价值在于三点
1.
2.
3.
所以,无人模式,是电商守城的根本,想要守住目前既有的格局,就想法设法去线下圈地。有人想到了用充电宝,有人想到了用售货机,也有人用KTV圈地,形式不地, 能低价占地方最重要。
但是,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线上电商是赚钱,但是却差点把快递公司做成首富。马上就要开始年底的各种电商造节了。这种依靠行业垄断地位牺牲入驻商家赔本赚吆喝的“烧人血”模式。能坚持多久,也未可知。
新零售在带来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也需要购物者消费经验的提升。才能不断开疆拓土。否则,随着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新商品出现,越来越多的商品超出了消费者的既往消费经验,消费者越来越难以决策,越来越无法“仅凭包装和价签”就能理解一个产品的功能及使用收益的时候,零售终端店所提供的消费环境、店员和现场体验的价值,会再次回归。
前几天我去了一个顺义的酒庄,他们专门做了一个葡萄酒博物馆,在大量标准化图文、视频、产品体验的辅助下,一个西装笔挺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很快就在这层层的仪式感中,把这瓶红色的液体卖给了我的一个小伙伴——在此之前她不喝酒。店面顺利完成了一个新用户的教育和转化。
这是传统商业延续千年最基本的销售技巧——先创造需求,然后把指定的传统消费传递给你,再顺利成章的只有我才能满足你的需求,完成了销售。
但是可惜,酒庄没有使用或者没有更好的工具来完成对消费者的持续运营。我这朋友回家就喝了一口,就倒了。离开了那个场景,商品的光环也消失了。
如果没有低成本高利润的支撑,实体店很难长久贯彻这种销售套路。很多通过实体店完成消费者教育的消费者,最后都被擅长“同质低价”的电商给掠夺走了。
但是,如果长期如此,非均衡式的发展,教育市场、传递消费经验的工作,就只能由电商自己来完成了。这就是有人值守的店面所要承担的责任。所以他们总体来说有五个特点。
1.
2.
3.
4.
5.
这五个基本点,都有赖于店头零售人员的参与和引导。而且,有人和无人,也不算是矛盾。有的产品需要人来参与消费决策,不需要,就用自动售货柜。白天有人值守,晚上无人值守,也未尝不可。
房地产行业是个占国家GDP十分之一的市场,养老、健康、医疗、宠物等等,电商的渗透率依然不是很高。今年19大报告中,八次提到互联网。互联网的边界在那里,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一直坚信,互联网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公平、透明、舒适的交易环境。
还记得几年前的团购大战、外卖大战和O2O大战吗?本轮房地产调控带来的线下租金下降,是新零售快速生长的契机,也是风云再起的号角。
那你听到了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