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商来说,最为痛苦的事情是,无法销售一件消费者的消费经验中没有的东西。新零售和O2O最大的分别是什么?也是这里。
而对于创业者来说,运营路线与产品模式如果搞不清楚,就很容易在未来几年群雄逐鹿的市场格局中被碾压。在新零售全国铺店的浪潮中,有的金主他的商业模式可能会驱使全国范围内的区域收购。有的金主却可能选择屠城统一。这是他们商业模式决定的,也是每个创业者不可避免,只能是被动等待的历史选择。谁也不知道,共军和国军,谁先打过来?!
但是有一点,是一定要搞清楚的,新零售细分用户的方式一定是:你是否拥有产品的消费经验。而之后才会提到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心理细分、行为细分、受益细分等等操作层面的消费者细分方式、到达方式和售卖细节。
如果售卖的产品,是消费者既有的消费经验中包含的,多数人会采取无人值守或者售货柜的模式。我们可以叫它标品模式。
如果售卖的产品,是消费者的消费经验中不曾包含的,多数人就采取有人值守便利店与强会员运营的模式。我们可以叫他非标模式。
因为标品和非标的定义太过于主观。对于一个人是标品,对于另外一个人却可能是非标品。随着消费经验的增加,今天的非标品,明天就可能会变成标品。购房购车等需要深度决策的品类差异也是如此。初次购房的刚需客反复看房无法下定决心,
常年投资房地产的投资人直接打电话就把首付交了。
那,无人值守模式,难道就只是单纯的“把线上统一的体验,迁移到线下“了吗?我觉得未必,这些无人值守的店面或者售货柜,更大的价值在于三点
1.
有限的空间是实体经济的物理特征,谁先占上了好地方,谁就有商业价值。这是最简单的逻辑。他们占据了线下流量的入口,这对于在北上深这样寸金寸土的地方,更是如此。你在中关村买一平方米房子是多少钱?但是你占了一平方米售货柜,又花了多少钱?这就是最简单的溢价。就是要不停的占地儿!占地儿!占地儿!这就是你被收购的价值
2.
纯劳动无技能的人口,的确在慢慢退出一线城市,那些月薪三万的煎饼侠和房价转嫁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让零售业不堪重负。无人,的确可以节省一部分正本,这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无人仓库、无人物流等等的发展,会原来明显。所以一定要选择和区域市场的节奏,劳动力成本高的城市,搞无人自然舒服一些。至于二三线人口管控不是那么严、土地价格差别不是很大的城市,是不是有人与无人再成本结构上的差别,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3.
相对来说,线下流量,也没有那么贵了。今日电商几分天下,各建阵营,精细化的流量运营始终是电商企业之根本。组建一个线上团队,去获取精筛的流量,太依赖高阶员工的能力,不见得比在线下获取流量更便宜,更稳定。很多做电商的人虽然一直在鼓吹新媒体获取流量或者内容电商的获客成本多么低廉。但,综合了人力和运营成本之后,反而不如线下获取流量,可复制,预期稳定的,用钱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电商大到一定规模,如果还需要“起量”,往往都去线下。
所以,无人模式,是电商守城的根本,想要守住目前既有的格局,就想法设法去线下圈地。有人想到了用充电宝,有人想到了用售货机,也有人用KTV圈地,形式不地,
能低价占地方最重要。
但是,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线上电商是赚钱,但是却差点把给电商送快递的顺丰做成首富。而一直占据首富位置的,都是房地产。新零售在带来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也需要购物者消费经验的提升。才能不断开疆拓土。链家左晖说去年在整个中国C端交易17万亿规模,这个规模是非常大的。新房大概10万亿,二手房大概6万多亿。这才是2016年的数字,更为火爆的2017年的统计还没出来。他还说未来租房市场要3万亿,还会更大。至于建材、装修、家居等等,全产业链价值能装下多少个阿里和京东?
还有生鲜呢?如此日常的消费,没有几百个生鲜新零售,根本撑不起来中国十几亿人口的需求。医疗、健康、养老更是星辰大海。
但是,无论我们如何展开,有人值守的店面终归是绕不开新零售的五个基本点
1.
全会员:通过可穿戴设备与强大的运营手段,依靠大数据协调企业与顾客在销售、营销和服务上的交互,为消费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消费推荐与沟通。并以会员数据来衔接和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繁衍生态圈。同时以会员为中心而不是以散客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将会极大的减少地面店铺一次性博弈带来的欺诈行为。但也要提醒一点,数据结构一定要通用,千万别和将来收购你的金主爸爸相互冲突。
2.
全体验:传统电商一直无法“卖给消费者一件他没见过的东西”。在消费升级背景下,新零售提供产生、分享消费经验的场景,提供传播、丰富消费经验的工具。让消费者有机会跳出既有的生活经验,完成消费经验的更新和新的消费习惯的培养。
3.
零现金:无论消费者、店面管理、经销商、供应链。全程无现金。这不但极大的减少了管理成本,也提高了运营的准确度,最重要的,也使会员储值卡、供应链金融等等可以沉淀资金的模式,成为新零售的重要收入来源。从而获取更多的盈利途径,并转变成更好的提供服务。
4.
零库存:这个逻辑上,有人和无人的思路是完全相反的。店面不会特别强调库存价值,但是却更具有物流价值。供应链为店面提供24小时甚至8小时供货,店铺在店头销售之外,还提供一小时到达的配送。地面门店的位置也将从“吸引消费者集中起来的大型购物中心”,转型设置在“离消费者更近的社区底商”。无库存意味着店面无现金占用的压力,也没有营业面积上的压力。极大提高店铺的盈利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更加鼓励消费者订购商品而不是采购商品
5.
零边界:店面只陈列部分即时性强的热销产品与需要体验推广的新品。其余产品依赖快速供应链提供支持。因此,新零售店铺将自带“混搭与跨界”的属性,完全围绕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增减品类,各种垂直门类的店铺将会慢慢演变成全品类的社区购物中心。母婴新零售的自然可以卖保险和家庭理财产品、房地产新零售的完全可以做股票做信贷。重要的是可以反复使用通过首次交易建立起来的“信任与信用”。去横向拓展消费者的消费面。
这五个基本点,都有赖于店头零售人员的参与和引导。而且,有人和无人,也不算是矛盾。有的产品需要人来参与消费决策,不需要,就用自动售货柜。白天有人值守,晚上无人值守,也未尝不可。
还记得几年前的团购大战、外卖大战和O2O大战吗?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这次,又到了风起云涌之际,很多创业者无法同时押宝,那如何走好眼前的每一步,就变得尤为重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