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辨太阴病形证治(217-270)第240条
(2017-09-20 06:38:29)
标签:
夏红光重编重解《伤寒论》 |
第四章,辨太阴病形证治(217-270)第240条
240,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而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35)
芍药三两
上六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即愈。本方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术。
词解:
宋本:“用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两者意思相同。
解读、点评:服桂枝汤,或用承气汤攻下后。但“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而微痛,小便不利 ”仍在,为什么?因为既有太阳病的外感风寒的表证,又有水饮的里证。脾失水湿运化,水气结于心下,故心下满微痛;阻碍膀胱气化通行,故小便不利。水气凝结于心下,而不得宣达于肌腠,故无汗;水气凝于太阳膀胱经,故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所以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历来争议更大。有去桂枝者?有不去桂枝,而去芍药者?我赞同去芍药而留桂枝。因为桂枝温化水饮能利小便,而芍药滋腻,不利于治小便不利。所以此方变为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桂枝、生姜解表,桂枝又温通膀胱助气化,生姜温胃化饮以除心下满。甘草、大枣补脾气,助运化而止水留。茯苓、白术健脾渗湿于下,配桂枝治小便不利。
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主治脾虚水停,经气不利证。
苓桂术甘汤证重在心下,五苓散证重在膀胱,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则二者兼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