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辨少阳病形证治(172-216)第208条
(2017-07-17 06:49:25)
标签:
夏红光重编重解《伤寒论》 |
20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坚,其脉细,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沉亦为病里,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有外证,悉入在于里,此为半在外半在里。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159)
词解:
宋本:“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其脉细,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为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两者意思相同。
阳微结:热结在里,大便秘结为阳结。但热结程度不重,称为阳微结。
纯阴结: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而大便凝结不通,为阴结。没有兼夹证,为纯阴结。
解读、点评:首先讲阳微结。伤寒五六天,出现头汗出、心下满 、口不欲食等症状,如果有大便坚为阳明证,或者有微恶寒为太阳证,或者有手足冷为少阴证,或者有脉细为气血虚证。此主证称为阳微结。什么是阳微结?它既有表证,又有里证,即半在里半在外。表里不和,阳郁于里不能温暖于表则微恶寒,少阳阳气唯上达于头部则头汗出,阳郁于脉则脉气血鼓动不足,则脉细。少阳犯脾胃,脾胃不和则心下满,口不欲食。少阳三焦气机不畅则大便硬而不易排出。为半里半表的少阳证所致,可给与小柴胡汤治疗,如果不一会儿,就能得屎出而阳微结解。服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变和,身出汗而解。可小柴胡汤治阳微结的便秘。见故阳微结的主症:有半表证:微恶寒,仅头汗出;有半里证:心下满 ,口不欲食,大便坚。脉细。
所谓纯阴结:无表证:无汗。为里寒证:心下满 ,口不欲食,大便坚,手足冷,脉沉紧。为少阴证所致。为什么?少阴阳虚,火不生土,脾胃虚寒,运化差则口不欲食,通降功能差则大便坚,阳气弱不能充实四肢则手足冷。阳气弱无法化津为汗,则表无汗。脉沉紧则里寒,当然少阴虚寒就是里寒证。
大便硬为结,脉浮数能食为阳结,脉沉迟不能食为阴结。热邪在阳明,热旺,所以能食,为纯阳结;热邪在少阳,热微,所以不能食,为阳微结。
亡阳与阴结的区别:亡阳者必咽痛吐利,阴结者不能食而大便硬。
亡阳与阳结的区别:三阴脉不到头,所以亡阳者出汗在身;三阳脉皆到头,所以阳结出汗必见头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