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章,辨少阳病形证治(172-216)第206条

(2017-07-12 06:26:09)
标签:

夏红光重编

重解《伤寒论》

        第三章,辨少阳病形证治(172-216)第206条

             六,少阳阳明

一,少阳与阳明之间的传与不传

206凡柴胡汤证而下之,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101]109)

词解:

宋本: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101]两者意思相同。

解读、点评:凡小柴胡汤证,本来和解而不该下,医者却误下。但是小柴胡汤证仍在,可以再次用小柴胡汤治疗。由于小柴胡汤能扶正祛邪,正邪相争激烈,患者必然身体振振而寒,后蒸蒸发热,汗出而解。

对小柴胡汤证,误下后小柴胡汤仍在,不可再用下法,仍用小柴胡汤扶正袪邪而病愈。

对战汗的认识:

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先寒战,后发热汗出,就是战汗。战汗是正邪相争激烈的反应,是病情向好向坏的一个转折点。必须认清它。战汗的特点如下:

1,前驱症状:见发热持续,或烦躁,或有时有脉伏肢冷。

2,发作时症状:战汗时的寒栗症状相当突出。如《格致余论》所说“:虽当炎月,若遇风霜,重棉在身,自觉凛凛战栗,禁栗动摇之貌如丧神守。”这种寒战持续时间短暂,停止后发热,而后就通向大汗。

3,脉象:战汗之脉,以浮缓为佳,浮主邪在表,缓主胃气调和之象。如果不是此脉,就另当别论。战汗时脉沉伏,但精神不衰,气息调匀,是正邪相争暂时脉象,等战汗透出之后,气血通畅,其脉自现。战汗时脉促而气粗,肢体不仁,饮水不下,或突然发痉,两目直视,不能言语,则正气涣散,邪气嚣张,多成危证。

4,顺逆:先战后汗,先寒后热者为顺;如果单纯寒战,或心栗不止,而不见汗者,则为阳虚阴盛,正气不能拒邪外出,为难治;如果寒战后汗出,再见神昏不省人事,眼前发黑,时时眩冒,即属垂危之症。

战汗的转归:

战汗后,身热不退,脉仍急数,精神烦躁,胸腹满闷,不思饮食,是余邪未尽,仍有再发战汗的可能;如果战汗后,脉静身凉,神清气和,胸腹舒畅,渐思饮食者为病愈之佳兆;如果战汗后,其人想睡,诊其脉和缓而有胃气,也是正常现象,是大邪已解,正气已疲,阴阳相合,故欲睡。叫其入睡,睡后正气充足,则病愈。

战汗的治疗:

正值战汗期间,不主张用药,只能频服热米粥,以壮谷气,以资津液,使正气充足,达到战汗作解的目标。如果其人脉浮,或有昏冒之象,也常为欲作战汗而解的征兆,当以热姜汤助其发汗。如果始终战栗而汗不出,找出原因:表闭者则发微汗;里热者则微下;阳虚者则扶阳;阴虚者则滋阴。

战汗的护理:

战汗期间,嘱其家人保持冷静,安慰患者,精神勿令紧张,禁止家属恐慌。

战汗时除饮用米粥或姜汤外,并根据季节调整室温,夏不要太热,冬季不要太冷。在汗出期间,应避风寒外侵,使发汗不畅;汗后扑以温粉,固密玄府,以防汗出受寒。

 

战汗后大邪虽解,但正气也衰,应避风寒,慎起居,慎饮食,渐渐恢复体力;如果劳动过早,或饮食不节,可形成劳复,食复的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