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章,辨阳明病形证治(66-171)第112条

(2017-02-20 06:05:16)
标签:

夏红光重编

重解《伤寒论》

     第二,辨阳明病形证治(66-171)第112条

             第三,阳明经热证

              A,热拢胸膈证

112阳明病,脉浮紧,咽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燥,心愦愦反谵语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221]236)

词解:

宋本:阳明病,脉浮紧,咽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221]以宋本解读为准。

愦愦: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怵惕:惊恐不安。

客气:指邪气。

心中:指上焦心胸及胃的上脘部。

解读、点评:得阳明病后出现以下症状:其脉浮紧,为太阳伤寒证。咽干口苦为少阳证。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是阳明经热证。三阳合病,以阳明经热为主,用白虎汤治疗。

 面对三阳合病,如果强行发汗,则汗多伤津,燥热生,热邪扰心,使人心中烦乱,谵语乱语;如果用温针烧针劫汗,则火邪犯心生心火,心火扰神则惊恐不安,烦躁不得眠。如果攻下,则使胃中空虚,邪热乘机内陷,热郁于胸膈之间,引发热邪犯胸膈,则心中懊憹,舌上苔,或或,或黄白相间栀子豉汤主

 

栀了豉汤为清宣郁热法,栀子清热,豆豉芳香宣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