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中医之路

(2009-12-03 21:06:00)
标签:

杂谈

     

我的中医之路

___勇于探索,不畏挑战,敢于言胜。

 

1991年初春三月,一天下午。我顺手翻一本书看,发现其后面有中医治常用病治疗方剂记载。我被方剂吸引,与我干纺织配棉工作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动脑筋,要独立思考,注意用量比例,很适应我的思维。于是,过几天,我到新华书店,买了二本书:一本关于中药知识的,另一本为方剂学的。看了半年后,给同事治牙龈红肿,开出清胃散加味。一剂服后,全好。一年后帮人治好慢性病。然后,信心倍增,全力去买中医方面的书,当时,这方面的书难找,除新华书店外,还到旧书摊里去掏宝。其后,参加十年自考,自考实习时跟陈医生做临床。毕业后,次年考上助理,再两年考上执业。考上助理后都单独在诊所行医。

 

现在总结我从事中医的经验,无非是勇于探索,不畏挑战,敢于言胜。

 

勇于探索,强调意志和巧干。我是自学出身,最初十年无师可学。只能一边学习,一边干临床,摸着石头过河。最先是去了解病人情况后马上去看书找答案,慢慢变为先看书有主见后去看病。自学中医是要有意志的,我每天抽出至少2小时间看中医书和思考中医,此习惯一直坚持到我正式行医之时,而且在行医之后,我都想方设法来保持这良好习惯。自学中医是苦闷的,有时自己就象一个傻瓜,呆呆地坐着想问题,一般人很难理解我。从四大经典到自考课本,从《脾胃论》到清朝温病诸家,从中医杂志到中医专著等等,无不认真思考,反复研究,百思后而求其解。不但求一般解答,进而求最佳解答。勇于探索,就要是要善于学习,学中医都强调悟性。什么是悟性?就是他人轻轻一点,自己就焕然醒悟,明白其中的道道。比如,02年实习时,老师爱用时方,我就对典型时方总结。05年1月读《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叶桔泉》时,发现叶先生大力提倡“方证学”,我就对《伤寒论》为主的经方进行大规模总结,使自己用经方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读《聂氏伤寒学》,聂惠民教授说过“:学习《伤寒论》》是‘大敲则大鸣,小敲则小鸣,不敲则不鸣。’”我就对《伤寒论》进行彻底总结,使自己的《伤寒论》水平达到相当的深度,从此以后,每年必抽3月左右时间研读《伤寒论》。正式行医时,多与老中医一起坐堂,有时间去翻看他们的处方,看多了,就自然看出了一些门道。自己临床看病,都坚持做记录,方便自己总结得失。

 

不畏挑战,强调自信和勇气。我自学中医时,许多人都不相信中医能自学成功,带着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视而不见,独自向前。我当民间中医帮人治病时,许多人说您能行吗?我就治病给人看,让患者的疗效帮我说话。当我正式坐堂行医,且与老中医一起工作,许多患者看见我年轻,瞧不起我,但后来我逐步治好某些人的病,慢慢的病人越来越多,与他们相差无几。我不唯书本,不过于崇拜任何医生,无框框局限,怀海纳百川之胸襟,只有谁说得对,谁的话经得起临床检验,我就采纳谁的。博采众长,弃其所短,容于一身。敢于啃下难题,如,学中医的都知道辨证论治,但怎样辨证论治,没有几个说得清?我经过近20年研究,已经破解此难题,因此在临床上我有鱼龙得水之感,虽不敢说百分之百治愈,但百分之八十我是敢说的。如《伤寒论》难懂,我也不畏惧,反复研究,百思求解,终于品出味来,临床收获颇丰。

 

敢于言胜,强调魄力和效果。我自学中医,家中无一人懂中医,我始终不渝坚信自己能学得出来,并且干得很好。现代社会干中医的大多数是校院派,即大学等学校毕业,自学中医受排斥。我就强调临床实力,做一名临床实力派高手,拿临床疗效说话,让患者说话。不管白猫黑猫,捕着老鼠就是好猫。中医必定离不开临床的,患者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谁治好了我的病,谁就是好医生,不管你的出身如何。大医院的医生少给患者沟通,我就注意与患者沟通,解答其疑问,因此我与众多患者保持良好的关系,他们给我介绍了许多患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