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学<<伤寒论>>方法甚多,我把自己学<<伤寒论>>公布出来,与博友切磋,与同行商讨,供爱好者参考.我学<<伤寒论>>的方法如下:
首先,选好<<伤寒论>>的版本,我选用宋本<<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读懂原文意思.当然,把原文每个字都精确弄懂,是相当困难,但可以为之终生奋斗.如果能背着397条是最好的.
其次,参考各家注本,名家重点读,尤其不是名家也要泛泛而阅.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所读的主要注本有:<<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目录>>,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刘渡舟的<<伤寒挈要>>,聂惠民的<<聂氏伤寒学>>.我主要看的研究和运用<<伤寒论>>的有:何廉臣的<<增订通俗伤寒论>>,刘渡舟的<<伤寒论临床指要>.黄煌的<<中医十大类方>>,李可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等.
再次,功夫在诗外.<<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学皇冠上的明珠,要想掌握它和学好它,必须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以及中医各科技能.否则,就成为空谈<<伤寒论>>:即为谈<<伤寒论>>理论的高手,而在临床上却是"低手".
第四,研伤寒必读温病,懂温病必看伤寒.伤寒与温病是对立统一的,但二者同时学,可以帮助自己扩张视野,鉴别精确,明确优劣.避免做井中之蛙.
第五,聂惠民说过:"学习<<伤寒论>>是‘大敲则大鸣,小敲则小鸣,不敲则不鸣'”。真是学《伤寒论》真理。学《伤寒论》之多寡,研<<伤寒论>>之深浅,与获得大小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