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批外国客人来到大窑,在一座座古窑址前,双手合十顶礼膜拜,看得当地村民傻了眼。这一个个湮没在荒郊野岭中的古窑址,在外国人眼中竟成了他们的朝圣之地,让村民们倍感自豪!因为这是他们的祖先在这个远离喧哮远离尘世的山岙中,创造出的世界奇迹!
座落在山岙中的古村落
大窑村位于我市小梅镇境内,离龙泉城区南约70华里,地处北纬27°50′16″,东经119°0′08″,海拔高448米。整个村庄由下村、上村、碗厂和乌窑4个自然村组成,村落沿大窑溪呈“Y”形分布。现有居民286户,1086人。耕地面积770亩,林地13387亩。1988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大窑自古以来就有三涧—溪,十八桥三十六碓,琉田八美景之称。由于这里山林茂密和丰富的瓷土矿,以及山谷间纵横交错的山涧水系,为窑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创造出了龙泉窑的辉煌,并被载入历史史册。
大窑明代以前叫“琉田”,因村东有海拔1542.4米的琉华山而得名。但民国时期龙泉县县长徐渊若就村名还有另一种说法:即“大窑村之名琉田,余以为此处在二章以前,早已为烧窑之地,弃片随地,视之若琉璃,故称琉田。”因而琉田之名在民国时期又一度被延用,县政府还特地在大窑设立琉田乡,以显重视。
村东之琉华山,亦叫仙山,有诗曰:“烟光山色淡溟蒙,琉华夕照兀倚空。”传说山顶有仙人遗迹铁香炉,并有长湖深不可测。上山道路崎岖难行。登上山顶,却极为平坦,是难得一见的人间仙境,被《中国地名大字典》称为名山。顶上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小庙遗迹,人称求子庙,传说古时大窑村育龄妇女不知何故常常小产,俗称“流华”,后经仙人指点,登山进香,均如愿生子,并称“留娃”。一传十,十传百,使这里的香火越来越旺。
大窑村南连金村,北邻垟岙头,西邻高际头村各2.5公里。
进入大窑,首先是碗厂自然村,这里住着的大多是罗姓的人。据罗姓祖辈讲,在他们祖屋前有两个大天井,传说是古代章生一、章生二和他们的父亲章有福一起制瓷烧碗的地方,两个大天井就是用来晒碗的,碗厂因此而得名。
村中心,一座结实的石拱桥横跨在穿村而过的大窑溪上,把居于溪流两边的村民连接在一起。大窑村没有街的形状,只有两条村道在村中心沿溪向两端延伸,一头伸向岙头,岙头上方的村庄就是垟岙头村了。另一头直到村尾,往外就是高际头村。村里除大梅口进去的乡道外,过去还有两条古道与外界连接,一条是至金村的,达梅溪上游的金村码(埠)头。另一条是去查田的。这两条古道正好串通南北,连成一线。该古道往查田方向除了可达查田码头,还经过石隆村、新丰村、赵麻淤村至龙泉;往金村方向除了金村,还往庆元县竹口镇上垟、山坑、竹口村而去,俗称官道,在以大窑为中心点的长约40多公里的范围内,沿途分布有宋——明代龙泉窑遗址100多处,还有供人们歇脚的多座亭、桥。
据说,古时大窑所制龙泉青瓷就是通过这条古道源源不断的输送到温州、泉州直至世界各地的。由于这是输送瓷器的主要干道,故称之为“大窑青瓷古道”。在大窑村有个叫岙底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一段约20余米长的由青砖铺就的路段,人们说是“金砖铺路”,一些专业人士叫它为青瓷古道,这段古道就是大窑青瓷古道的通村路段,吸引着外来探访古窑的人们禁足观看。
大窑青瓷还有一条外运通道,就是现在进村的必经之路。沿大窑溪自北向南穿过大窑村,然后向西沿乡道逆向流泾高际头、大梅、大梅口村至骆庄东岸码(埠)头。在这个码头附近,至今还有个地名叫官桥。
http://s9/mw690/001TPYUJgy6SeYApu88e8&690)" TITLE="大窑——龙泉青瓷的朝圣地(古村落之二 )" />
古窑场承载千年传奇
龙泉窑是中国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据史料记载,在宋元时代,“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中运瓷船只往来如织。”
有人说,大窑制瓷史,就是龙泉窑史,龙泉窑史也就是大窑村的发展史。
大窑村烧造历史之悠久、窑址分布之密集、生产规模之庞大,是其他窑系无法比拟的。相传,大窑最辉煌的时候,有大窑36座,小窑72座。那时,人们从村头走到村尾,下雨天不用打伞,夜晚也不用打灯笼,窑火通明连成一片,足见当时窑业的兴旺。
作为龙泉窑的起源地和中心产区,在龙泉境内的388处窑址中,大窑及金村、高际头、垟岙头和查田镇溪口、上墩村等地共有154处,而大窑一个小小的村庄目前就已发现约65处,主要分布在平缓的山坡和山间的谷地上。
大窑烧制瓷器始于五代。宋人庄季裕的《鸡肋篇》说:“龙泉县又出青瓷,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出于此。宣和中禁廷制样需索,益加工巧。”
1960年,浙江省文物部门在发掘大窑、金村两地窑址时,发现北宋窑床下有五代窑床的遗迹,且堆积层丰富。2001年11月,在金村大窑犇窑址中发现了一件四系小瓶,其腹部刻有“天福秋,修建窑炉,试烧官物,大吉”的铭文。印证了庄季裕关于龙泉窑始自五代的说法,并且已经开始为官方烧制瓷器。
为进一步了解大窑古代的瓷业情况,2006年9月——200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博学院和龙泉市博物馆联合组建了考古队,对大窑村上岙头枫洞岩窑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在发掘的1600余平方米面积范围内,揭露房子6处,包括至少有7次叠压打破关系的龙窑1处,轱辘坑2处,素烧炉1处,储泥池2处,及与房子配套的卵石铺的路面、排水设施等多处。出土遗物器型丰富,其中较多的为明代龙泉青瓷,有碗、钵、盆、盘、洗、瓶、壶、炉、灯、塑像、鸟食罐等。重要遗物有连口牡丹瓶、五爪龙纹盘残片、“顾氏”印文碗、“美酒飘香”盖罐、执壶、童男童女塑像、“吉”字狮型小挂件、牡丹纹玉壶春瓶残件、刻铭文窑具等等。瓷片标本釉色莹绿、做工精细、纹饰精美,是龙泉窑以往考古发掘调查中未曾发现过的。烧制时间为元至明代,推翻了原来明代龙泉窑已经衰落的观点,把大窑的制瓷时间往后推移了近百年。
大窑的所有窑床都为龙窑,它依山而建,蜿蜒似龙行而得名。窑工在选址时,依据瓷土以及水、柴等资源的丰富程度来确定。龙窑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窑床两侧建有多个投柴口,从窑底的窑口点燃柴火,火焰由窑底往上流向窑顶。
在大窑,不仅村的周边旷野都是窑址,而且还有大量的窑址群,如大窑上坞头窑址群、乌窑岗窑址群、山连窑址群、大坪岗窑址群、碗厂窑址群等达十余处。就连居民宅子下面也时常发现窑址。在这里,可以说是每一寸土地都与古窑场相连。
然而,大窑辉煌的制瓷业也没有摆脱兴衰轮回之规律。到了明末清初,大窑窑业开始衰退,龙泉青瓷窑火渐渐熄灭,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窑群落已经成了一片荒丘,只留下遍地的碎瓷片。
据《龙泉县志四,顺治十二年》(公元1632年)记载,大窑瓷业后来的景象是:“瓷窑昔属剑川,自析乡庆元县,窑地唯庆元去,龙邑几百里,不知者,尚搜之剑川与尊沓地主驿骚,两邑均任其责,且竹口一方,迩来闽寇闯入,烧毁民居,窑房稀绝,以鸠鹄孑遗应不次供辩,噫其赤难矣”。村里老人也说,福建不时有土匪来烧杀抢劫,窑民逃尽。http://s2/mw690/001TPYUJgy6SeYCHv9fc1&690)" TITLE="大窑——龙泉青瓷的朝圣地(古村落之二 )" />
http://s8/mw690/001TPYUJgy6SeYDLPEz97&690)" TITLE="大窑——龙泉青瓷的朝圣地(古村落之二 )" />
http://s1/mw690/001TPYUJgy6SeYEolnab0&690)" TITLE="大窑——龙泉青瓷的朝圣地(古村落之二 )" />
古瓷片展示先人智慧
龙泉青瓷以瓷质细腻、釉色温润如玉、造型端庄典雅而著称于世。龙泉青瓷不起浮光,沉着柔和,色泽青翠,浑厚滋润,内外均匀,精致细腻,釉汗固着,极少流动。所谓“叩其声,铿铿如金;视其色,温温如玉。”
大窑青瓷又有“哥窑”与“弟窑之分”,哥窑为黑胎青瓷,弟窑为白胎青瓷。哥窑与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哥窑“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古雅端庄。”其中胎骨黑褐,釉面布满纹片号“百圾碎”
的为最著。哥窑由于有裂纹开片,窑温不易控制,优等青瓷极难得,往往成为帝王将相专用。而弟窑胎白釉青,清丽浑厚,外形光洁不开片,“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赏之让人心情畅然,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其精品因釉色葱翠,极耐摩弄,也皆进贡宫廷。
关于哥窑与弟窑的由来,一直来有这样的传说:南宋时期,瓷匠章有福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从处州来到大窑,见这里山青水秀,瓷土丰富,森林荗密,是个制瓷的好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开始制瓷。他的大儿子叫生一,次子叫生二。在父亲的传授下,兄弟二人的制瓷技艺日见精湛。章有福去逝后,兄弟二人各主一窑,生一所制之瓷号哥窑,生二所制之瓷号弟窑,也称龙泉窑。那时,琉田(大窑)村有瓷窑的约40余家,尤以章氏兄弟所烧青瓷为最佳。
据史料记载,大窑制瓷业自五代开始,至北宋初已初具规模,制瓷技艺比较成熟。主要器型有多管瓶、盘口瓶、执壶、碗、碟、盅等。制作规整端庄,胎壁较薄而均匀,质地细腻呈白色或灰白色。装饰手法以半浮雕状及纤细的刻划花为主,题材有莲瓣、蕉叶、云纹等。器物通体施以淡青色釉(高钙石灰釉),用喇叭形垫柱、垫圈或白色泥点间隔,或泥饼支托装烧。另一路制品则施以青绿色釉,胎釉结合良好,用瓷、泥质垫饼支托装烧。
北宋中后期是大窑瓷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产品有碗、盘、壶、炉、罐、瓶、碟、印盒、盅等,制作规整工细,胎釉结合良好,普遍采用青绿色釉,釉层较薄、具有一定的玻质感,不少青中泛黄。盛行双面刻花,花瓣中均填蓖纹,花纹题材以团花、卷草、折扇、莲瓣等为主。
到了南宋,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并迁都浙江,进一步促进了龙泉窑业的发展,并已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成为龙泉制瓷业的中心。它的品种形式之丰富,造型、纹饰和釉色之精美,是浙江青瓷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它的主要产品有瓶、碗、炉、盘、罐、盂、杯、碟等。制作规整工细,厚胎薄釉,釉色不少青中泛灰,盛行单面刻花或器里刻饰荷花,以及S形复线与卷云纹相结合的刻花,另有“葵口出筋”的装饰。
南宋中期以后至元代,大窑制瓷匠师云集、窑火连片、昼夜不息;古道运瓷挑夫来往似俊,金村码头、小梅码头竹排船舶交替如织;高际头至大窑店铺连檐十里,商贾川流不息,青瓷古道遗迹遍布乡野。大窑青瓷凭借釉层丰厚的粉青、梅子青以及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的黑胎青瓷,使制瓷技艺达到历史的顶峰,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被称为“瓷都”。大窑青瓷不仅供皇室御用及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远销亚、非、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让出自山岙里的青瓷名扬世界,并获得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雪拉同。
古建筑折射往日昌盛
在村里,至今还保留有明、清时代的古民居、祠堂庙宇、水碓、桥、路等古建筑。如明代的林家大屋、清代的管家大屋、罗家大宅、陈守田宅、宗教建筑安清社、和尚桥、柳家碓以及青瓷古道等。
林家大屋,位于大窑村65号。初建时用120根柱子,建筑占地面积868平方米。座西朝东,现仅存正厅,通面宽28米,通进深31米。纵轴线上依次为前厅,天井和正厅。南北向有厢房。现仅存正厅面宽16米,进深4.6米,北厢房面宽21.5米,进深5.2米。据东阳古建公司卢华忠先生考证,该屋原建筑是13开间,是明代中期建筑风格,正厅明间用苏州产的方砖墁地,是当时规格很高的宅第,具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00年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管家大屋,位于大窑村169号。建筑平面几乎呈正方形。台门朝西南,山门朝北。主体建筑座东朝西。通面宽16.35米,通进深16.21米,建筑占地面积266平方米。砖砌门楼,门眉上砖浮雕“春风远映”匾。正厅5开间,进深7柱13檩。额枋上雕刻双龙戏珠,牛腿、雀替雕刻精致,格扇门、窗。小青瓦阴阳合铺,硬山。
罗家大宅,位于村头碗厂自然村。该宅是罗氏迁居大窑所建年代最久的房子。建筑平面呈横长方形,“凹”字形格局。朝西,通面宽18.28米,通进深14.78米,建筑占地面积270.7平方米。纵轴线上依次为台门(台门建在西南侧)、穿堂、天井、天井两侧楼厢、正厅。正厅五开间,进深5柱11檩。额枋雕刻双狮戏球和花卉图案。均为格扇门、窗。穿斗式梁架结构,小青瓦阴阳合铺,有望板,硬山。
陈守田宅,位于大窑村78号。建筑平面呈纵长方形,台门朝南,门楼朝西南。通面宽14.51米,通进深18.69米,建筑占地面积271平方米。正厅7开间,进深4柱9檩,有楼。檐柱牛腿雕刻花卉图案,厢房格扇门窗。硬山,小青瓦阴阳合铺。
安清祖社位于大窑村龟山,座西朝东。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通面宽21米,通进深10米,建筑占地面积204平方米。主体建筑一进,七开间,歇山式,翼角起翘,额枋雕刻双龙戏珠,雀替、牛腿及花卉等雕刻图案,并有多幅壁画。内存铁钟一口,通高0.73米,口径0.64米,钟上铸有“大明万历年建造,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建,乾隆四十六年(1781)吉旦”等铭文,并塑有明正统年间督窑官顾仕臣像,以及制瓷先祖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塑像。
和尚桥位于大窑村村口,横跨大窑溪上,桥长15米,宽3.8米,南北向,单孔石拱,跨径7.6米。拱券用块、卵石错缝砌筑,券高5米。以往是高际头方向去金村道上的古桥,至今坚固如初,仍是交通主桥。
柳家碓位于大窑村龟山山脚西侧,由堰、渠、水车、水碓、石拱桥、古道等组成。在没有电等作为动力能源的年代,大窑的制瓷业就全凭水车作为动力,把瓷土粉碎,然后经过筛、淘洗等工序,制作出精美的龙泉青瓷。如今,由于历经风霜,老碓已不复存在,仅留下遗迹,成为人们怀古的旅游观光景点。
大窑的历史不仅体现在古窑、古瓷、古民居、古建筑上,还体现在村民们居住的一道道泥土墙上。那墙上镶嵌着的一块块碧玉般的青瓷碎片,至今散发着远古的幽光,成了大窑一道独特的风景。可想而知,当年在这块土地上,撒落了多少青瓷碎片,并使之与泥土混为一体,被夯成了土墙,成了一篇篇青瓷史书。
http://s9/mw690/001TPYUJgy6SeYIPmKAc8&690)" TITLE="大窑——龙泉青瓷的朝圣地(古村落之二 )" />
http://s14/mw690/001TPYUJgy6SeYJzIOp9d&690)" TITLE="大窑——龙泉青瓷的朝圣地(古村落之二 )" />
http://s15/mw690/001TPYUJgy6SeYKj2ZU4e&690)" TITLE="大窑——龙泉青瓷的朝圣地(古村落之二 )" />
http://s1/mw690/001TPYUJgy6SeYKRDu820&690)" TITLE="大窑——龙泉青瓷的朝圣地(古村落之二 )" />
http://s8/mw690/001TPYUJgy6SeYM68Kz37&690)" TITLE="大窑——龙泉青瓷的朝圣地(古村落之二 )" />
http://s1/mw690/001TPYUJgy6SeYN6OlOf0&690)" TITLE="大窑——龙泉青瓷的朝圣地(古村落之二 )" />
http://s8/mw690/001TPYUJgy6SeYNM9One7&690)" TITLE="大窑——龙泉青瓷的朝圣地(古村落之二 )" />
八大景描绘旧时风光
大窑村,除上述古迹外,还有八大景,描绘了大窑的昨往日美好时光。
一曰龟山古庙:
庙枕龟山不计年,乔林老树锁云烟。
丹青笑貌长时在,竹帛威灵万古存。
物阜三方歌舜日,民安四景乐尧天。
名区永镇香灯盛,络绎风前化纸钱。
二曰琉华含璋:
当年碧玉种嵯峨,万壑光华耸翠螺。
舒啸青黎探月窟,留题彩笔蘸星河。
灵坛岁久迷瑶草,古洞春深长薛萝。
今日拔硚归去后,谁将苍藓更摩挲。
三曰三龟献瑞:
神物巉岩枕碧漪,苍苔风雨长衣玄。
十朋类益疑皆决,五总精微事尽知。
養气年深游翠盖,含灵岁远隐叢蓍。
笑谈拟铸封侯印,应似中流左顾时。
四曰石溪云碓:
潺溪石涧水流东,障锁狂澜夺化工。
注引玄泉凭匠功,倾飞碧浪代农舂。
利人杵臼羲皇制,济世连机杜预功。
万里遥空云雾静,风雷隐匕月明中。
五曰金巷流芳:
昔人卜筑傍乔林,日映玲珑满地金。
茅屋诗书年代远,芸窗灯火岁华深。
桃花槛外飞红雨,荆树庭前结翠荫。
世济箕裘遗泽远,流风余韵到如今。
六曰琉田种玉:
闻道华阳种玉田,至今日暖尚生烟。
瑰奇宁做耕翁业,粹美休为楚客怜。
玄圃含璋辉草木,昆岗得价润山川。
从来至宝终难秘,拟献清朝圣主前。
七曰碧涧渔矶:
磐石巉岩瞰碧流,风波轻历几千秋。
廉织鱼久苍苔滑,荏苒春深翠浪浮。
未必爱鱼资口腹,只因轻世傲王侯。
不知尚父功成后,更有何人直钓钩?
八曰溪源清隐:
八面崔巍一径通,嶙峋碧涧水流东。
凝烟修竹连空翠,笑日桃花夹岸红。
古树微茫苍霭里,人家隐约白云中。
栖迟更有韬光客,弈世尤存太古风。
这些诗句,都非常优美地记录着大窑远古以来的风光景致,它存在于大窑村的《管氏族谱》中,也成了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笔墨记录岁月变迁
大概没有哪个村的宗谱是有这么多的。由于这个村里的居民大都是原住民,许多姓氏在这里繁衍生息都已数百年,积淀下了丰富的宗族文化。在大窑村的姓氏里,主要有管、柳、罗、林、叶、郭、周、杨等姓氏,其中六姓都有自己的族谱,而罗姓的人口为最多,约有300余人。在这个村里,宗族文化浓厚,记载着各姓氏先人的历史变迁。
大窑《管氏宗谱》记载:管彬约南宋中叶迁居大窑为管氏始祖(管彬系管师仁之孙,管师仁为北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而柳氏于南宋景炎元年(1276)迁居大窑。《柳氏宗谱》记载:“先人宋末因兵乱择地避处由河中迁括苍云邑,柳忠二公至龙泉南乡琉田山川秀美,遂结庐而居,已二十余世”。据介绍,管、柳、杨三姓是最早迁居大窑的,林姓约明代早期迁居大窑,其余姓氏均从明清时期迁入。
据《罗氏宗谱》记载:“罗氏祖先仁聪公,自福建莲城坑子堡迁徙牛角岭村而居五,传至仁聪公娶妣于福建建瓯东峰潭遂徙于斯,暂处数十余载,经营生理,于龙邑之南琉田,观其地砂环水绕灵气现,岚峰叠秀,气聚藏穹,身抱月形,牛角紧口,葫芦发祥光,乃剑南之胜境。且唐宋名窑中外传,实堪安居之所,乐业之基,卜宅筑室遂成肇基之始祖也。稽粤仁聪公自明季清迄今以来数百余年,子孙生齿日繁。”具体时间为嘉庆二年(1797年)迁居碗厂自然村,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而大窑叶氏宗谱记载:“至宋时,官仕十九先锋,弥公,从卯山迁居龙泉小梅下担,传数世。达三公,分居于仰坑,再逾六世。绍一公,从仰坑。始基于库租坑。是时,支派族属蕃昌,丁口勃发,目睹地窄人绸。概自第九世孙,承高公,素有徙居大志。遂于明末崇祯十五年壬午十月,从库租坑分迁琉田,今谓之大窑而居焉。”在大窑叶氏家中一个专门存放族谱的木箱里,同时还存放着一只木刻的小孩断手,小手中握着一个小蕃薯,看得令人震骇。据叶氏后人讲,这是一祖辈小时候因偷了一个小蕃薯而被人砍断了一只手。为记住这个教训,叶氏祖先就把这小手刻成了木头,以警示后人不得干偷鸡摸狗的事。
杨载(1271—1323),字仲弘,是大窑杨姓的祖先,元代琉田(今大窑)村人。在著名学者叶子奇的《静斋文集》中,被称为“琉田杨仲弘,诗学之宗”。他青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年40犹未入仕。经户部侍郎贾国英荐为国史院编修官。元延佑二年(1315)举进士,授饶州路同知,后任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杨载长于文章,精诗学。元大书法家赵孟在翰林见其文章,极加推重,名动京城。《钢监合编》称:“杨载为一代文章巨擘,居范(椁)、虞(集)、揭(溪斯)之先。”著有《杨仲弘集》八卷,诗词400余首,录入《四库全书》。
在这里,还曾来过一位名人,他就是陈万里(1892-1969)先生,苏州人,名鹏,字万里。1917年毕业于北京国立医科专门学校。中国近代享誉世界的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据《龙泉县志》记载:“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即 1928年至1941年的十余年间,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陈万里先生,工作之余,出于对龙泉青瓷的酷爱,在交通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曾不远千里跋山涉水、不辞劳苦先后9次赴龙泉,8次到大窑对这一带的窑址进行实地考察,并在此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察报告《瓷器与浙江》,开创了窑址实地考察和书本知识相结合的先河,成为我国近代陶瓷考古界步出书斋,走向田野的第一人,也是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古窑址进行实地考查的学者,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段佳话。而那本旷世之作则确定了浙江瓷器的地位,尤其确定了龙泉窑的地位,不仅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也奠定了他本人的学术地位。
为纪念陈万里先生对龙泉青瓷所作的贡献,2010年,我市政府部门在陈万里先生曾经居住过的旧居内设立了陈万里纪念馆(室),在村中心广场上建起了陈万里纪念亭、陈万里铜像和纪念碑等。
后记:大窑的辉煌历史已属于过去,如今,大窑村已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这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借助大窑枫洞岩遗址发掘的契机,以修复古文化遗址为重点,以修旧如旧、新旧协调为原则,恢复着村内的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挖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到目前为止,全村办起了5家农家乐。近年来,该村还被列为丽水市农家乐特色村、村庄整治示范村,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