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湿地公园【二“南区”】

标签:
城市湿地公园曹路湿地科普水上杉林生态密林 |
分类: 旅游文化 |
二、金海湿地公园南区
秦家港以南为公园南区,着重湿地生态的提升和湿地驳岸科普观察,给城市居民带来生态教育体验,通过生态手段,提升湿地水质,完善生境系统,为将来成为良好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打下基础。
1.历史陈列馆
历史陈列馆位于南区东北部,目前暂未开放。
2.上海金海湿地科普馆
金海湿地科普馆位于秦家港桥南依水而建,建筑面积约为1600平方米,是金海湿地公园中集中进行科普展示、自然研学及游客服务的综合性场所。馆内一楼设置“探秘金海湿地”主题展厅、儿童湿地工作坊和临展空间。二楼设“城市与湿地”主题展厅,并配套游客服务区、文创展示区和研学会议空间。
科普馆以“城市与湿地共生”为主题,结合金海湿地长期生态科研监测工作积累的生动素材,向公众讲述这片在上海城市化进程中保留至今的湿地的独特故事,在为市民提供一处与湿地近距离守望场所的同时,也呈现出上海与自然共生的探索历程,展现城市发展中与自然共存的远见。
馆内展出下集将作专题详细介绍。
3.生态保育岛
生态保育岛是以生态监测和科研活动为目的的小岛,岛内保持着较为原生的植被形态。上海城市站金海湿地公园观测点坐落生态保育岛上,包括一座30米高的综合观测铁搭和一座综合观测站房。主要观测数据类型涵盖气象、土壤、生物、水分等多方面。自2018年9月以来,所有观测数据实现远程传输,为生态监测和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4.小微湿地(科普教育区)
小微湿地是指自然界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小型湿地,在城市里较为稀缺。小微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大江大河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许多湿生植物和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都依赖小微湿地得以生存。小微湿地也是适合市民游览、亲近的一种湿地类型。本项目通过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恢复上海市区缺失的小微湿地,为数十种上海乡土植物、鱼类、软体动物和两栖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
5.水下森林
水下森林是构建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生态自净系统。通过种植沉水植物,增设土著微生物富集培养装置,从而增强其水体的自净能力。沉水植物品种以常绿矮化苦草为主,应用于水体透明度改善和水域底部断面稳定性,同时搭配伊乐藻、轮叶黑藻、金鱼藻和眼子菜,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
水生态系统构建后,沿岸种植挺水植物,从而提升水体景观,完善水体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形成全面稳定的生态平衡。
6.小微湿地(鸟类保育区)
上海地处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每年的迁徙季,大量的候鸟会经过上海或在上海停留越冬。金海湿地公园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因此吸引了雁鸭类、鹤鹬类等多种迁徙鸟类的光顾。
该区域通过围堰围合,形成了与外界水体不直接连通的水系,并可通过水泵人工调控水位。在秋冬季,随着候鸟的到来,水位在人工调控过程中逐渐下降,露出泥滩,为水鸟提供了栖息、觅食的场所。同时结合观鸟屋的设计,可以在避免过度干扰鸟类活动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舒适的观鸟体验。
观鸟屋(西)
观鸟屋(东)
7.芦苇岛
芦苇岛是丰富金海湿地公园生境的重要手段。芦苇是上海湿地的特征植物,也是最能反映上海秋天特色的植物之一。通过重新营造地形,形成了多个芦苇岛。人们无法接近这些芦苇岛,只有鸟类可以在其中休憩、觅食。
8.水上杉林
9.古树(百年榉树)
10.生态密林
11.再野化区域
说明:本文根据2023年3月15日与3月15日现场参观游览所见撰写
更多精彩,敬请待续,下集预告:三、上海金海湿地科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