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宝展

标签:
大象中原古代文明瑰宝河南博物院历史文化老家河南 |
分类: 老家河南 |

2015年10月,河南博物院正在进行封闭维修。在旁边的临时展厅中,举办以“大象中原”为主题的河南古代文明瑰宝展,集中展示了河南博物院收藏的珍贵文物,弥补了主要展厅关闭给大家带来的不便。
河南是我国文物大省,简称豫,在古代大部属于九州之一的豫州。《说文解字》释“豫”为“象之大者”。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曾是大象的乐园。因处“天下之中”,河南又被称为“中州”、“中原”,并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漫长的岁月积淀中成就了早期中原文明的大气象。
展览包括四个单元,分别为《文明曙光——原始社会时期》《定鼎中原——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有容乃大——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盛世繁华——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结合每个时期最重要的文物,展现了河南大地的古老文明。
一、文明曙光——原始社会时期
猿人牙齿化石(复制品)
走进展厅,首先看到一枚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猿人牙齿化石(复制品),距今50万年,出土于南召县杏花山。1978年,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定名为“南召猿人”,与北京周口店猿人的时代大体相当。
乳钉纹红陶鼎——鼎之滥觞
骨笛——中华音乐史的奇迹
舞阳贾湖遗址共出土了20多支鹤类翅骨制作而成的骨笛。这些骨笛的骨管上刻有等分记号,说明在钻孔之前经过认真计算,有些在制成后还用打小孔的方式调整个别音孔的音差。经测音,七孔骨笛能吹奏出八个音(七个按音、一个筒音),这些音已构成了六声或七声音阶。
舞阳贾湖骨笛的发现,说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先人就已经采用七声音阶。这些骨笛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了音乐方面的早期实践并成功制作了乐器。
濮阳西水坡遗址龙虎墓
彩陶双连壶——五千年不变的情谊
此壶泥质,红陶,整器为双壶并列形式,两腹间以椭圆形孔相通,两壶外侧各有一竖耳。壶身绘黑彩,平行线条内绘竖线或斜线。根据民族学资料,此双联彩陶壶可能是结盟时部落首领共饮的酒器,双壶并立联通或许寓意平等、沟通与友谊。

黑陶磨光觚形器
此黑陶器型像是由两件陶觚上下粘接而成,上大而下小。喇叭口,直腹,下腹外撇,觚形足上部外撇,腹部和足部饰弦纹。质地细腻,表面经磨光。
瓦店遗址出土的王湾三期文化晚期遗物中以陶酒器、白陶器、玉器等器物级别最高,应属贵族阶层使用的礼器。蛋壳陶高柄杯、磨光黑陶觚形器等陶器制作精美,已经演变为专门的祭祀、礼仪用具,成为贵族阶层权力、身份和等级的象征。
陶排水管道——最早的城市排水设施
二、定鼎中原——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窄流平底铜爵(酒器)
乳钉纹铜斝(酒器)
偃师二里头遗址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饪食器)
兽面纹铜圆鼎(饪食器)


兽面纹提梁铜卣——承上启下的青铜装饰艺术
“妇好”铜方尊(酒器)
在商周时期,青铜礼器是贵族社会举行重大祭祀、典礼时所使用的礼仪用器,同时也是各级贵族身份、地位的标识物。在各种造型的青铜礼器中,方形器的礼仪规格比圆形器更高,妇好墓出土的大量青铜方鼎、方尊、方彝、方觚体现了墓主人妇好作为商王王后的身份和地位。
“妇好”鸮尊(酒器)
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
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发现于1997年,是西周初年一座双墓道“中”字形大墓,全长47.75米,深7米。出土各类器物1000余件,殉人13具。墓主“长子口”为商末贵族,周初归顺被册封为长国之君,其丰富的随葬品展现了一代方国君王的气派。
“鱼父已”铜卣(附枓)(酒器)
“姜”铜壶(酒器)
兽形觥盖首
“晨肇贮”铜角(酒器)
“食”铜尊(酒器)
玉柄铁剑——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
蟠龙纹铜盉(酒器)
跽坐人铜灯
鸟兽纹贯耳铜壶(酒器)
错红铜龙纹铜方豆(盛食器)
错银髹漆蟠螭纹铜方罍(酒器)
淅川下寺楚国墓地
“王孙诰”青铜编钟(一组26件)
编钟为古代祭祀、宴飨场合奏乐所使用的主要乐器。演奏时,各钟按照不同编组分层悬挂,小钟在上,大钟在下;小钟体小声音清越为旋律之用,大钟体沉声音雄浑以击节和声。编钟铣间和鼓部铸铭文:“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孙诰择其吉金,自作龢钟,中翰且扬,元鸣孔諻,有严穆穆,敬事,余不畏不差,惠于政德,惄于威仪,弘恭舒迟,畏忌趩趩,肃哲臧御,闻于四国,恭厥盟祀,永受其福。武于戎功,诲不飤,简简龢钟,用宴以饎,以乐、诸侯、嘉宾及我父兄、诸士。皇皇熙熙,万年无期。永保鼓之。”有学者认为器主人王孙诰为王子午之子,即楚庄王的孙子。
编钟铭文记述王孙诰铸造此套编钟用来宴飨时娱乐楚王、诸侯、嘉宾及父兄友朋,表达“敬事楚王”、“恭厥盟誓”的信念以及“万年无期,永保鼔之”的愿望。
“王子午”青铜鼎(附匕)
此鼎弧形立耳外撇,束腰,平底,兽蹄形足。腹部外侧饰六条立体造型的怪兽,口沿至腹部饰蟠螭纹、垂鳞纹。蹄足上端饰兽首。内腹铸铭文:“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子午择其吉金,自作彝(淄、齍)鼎,用享以孝于我皇祖文考,用祈眉寿弘恭舒迟,畏忌趩趩,敬厥盟祀,永受其福。余不畏不差,惠于政德,惄于威仪,阑阑兽兽。令尹子庚,繄民之所亟,万年无期,子孙是制。”这是楚庄王之子、楚国令尹王子午墓中出土的7件列鼎之一。
鼎内壁及盖上铭文记载器主人铸造这套列鼎是为了祭祀其先祖并祈祷获得长寿;立志要恭敬地对待盟誓;既要无所畏惧,又要小心谨慎;既要施行德政,又要不失威仪;勤政爱民,以保卫楚国社稷为根本;并希望后世子孙也能以此为准则。该列鼎以优美的造型、细致的纹饰、浪漫奇诡的题材,代表了楚国文化艺术的突出特征。
镂空龙纹青铜俎
此俎面近长方形,呈弧面,两端略上翘,两侧长边内收略呈弧形,四足扁平,上宽下窄,边侧内折。俎面、足上皆有镂空抽象龙纹装饰。
俎是用来切肉的几案。《方言》:“俎,几也。”《一切经音义》引《字书》云:“俎,肉几也。”商周时期,日常用俎常以木、石制作而成,而青铜俎则用于祭祀、宴享等礼仪活动。在祭祀过程中,将鼎中烹熟的胙肉捞出、初步分割后,再置于青铜俎上细切,以供祖先享用。此青铜俎设计巧妙,造型灵动,镂空龙纹具有显著的楚文化风格。
乳钉纹青铜方鼎
商代前期 (约公元前1600—前1400年),通高86.5厘米,口边长61厘米,重92.65千克,1974年河南省郑州张寨南街出土,这是已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重器。
鼎口呈长方形,上有拱形立耳一对,深腹,腹壁微内敛,平底,下有四个上粗下细的空心柱形足。器身四面和四隅各铸单线兽面纹一组,每面两侧与下部饰乳丁纹,足上部各饰兽面纹。出土时器底和足部有烟熏痕。
鼎用于祭祀时炊煮、荐升牺牲和宴飨时烹煮、盛放肉食,是先秦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立国重器。该方鼎出于郑州商城西城墙北段外侧约300米处一窖藏坑中,形体厚重,纹饰神秘庄重,当属王室重器。方鼎采用分铸法,先铸鼎耳,在铸造鼎腹时将耳铸结在一起,最后将鼎足与腹部铸结。为使其牢固,还将足与腹底结合的周边加厚,使足和底部结合紧密。同坑出土形制相同的方鼎共两件,其中较大一件鼎的垫土部分下挖以使两件方鼎口部保持平齐。这种特意的做法使张寨南街窖藏坑具有浓厚的仪式成份,学者推测其与当时的“郊”、“褅”之类的祭祀活动有关。
三、有容乃大——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制瓷工艺
四、盛世繁华——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三彩舍利匣
匣由盖子、匣身和基座三部分构成,器表施黄、绿、褐三色釉,色彩鲜艳。盖子盝顶形,四周饰蕉叶纹,四角有展翅飞翔的蝴蝶,内壁刻有题记“咸平元年十一月三日施主仇知训”。匣身四角为莲花纹角柱和蹲狮,四壁中部均设有封闭的假门,门两侧立有天王,内壁刻有题记“咸平元年十一月三日张家记”。基座是仿砖石结构的叠涩须弥式。由题记可知,这件匣出自张姓陶瓷工匠之手,是佛教信徒仇知训为僧人特意制作的,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宋三彩。舍利为佛祖及高僧圆寂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或骨烬。这件三彩匣即是盛装舍利的器具,它出自法海寺石塔地宫。法海寺石塔又名法海寺莲华经石塔,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平面方形,为九级单层多檐式塔,高13.08米,除塔门、栏杆与塔顶等处使用汉白玉装饰外,其他皆以青石雕砌而成。
本文根据2015年10月11日现场参观所见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