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幸福袁庄,美丽乡村——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艾庄乡袁庄村纪实

标签:
精准脱贫老家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幸福袁庄 |
分类: 老家河南 |
袁庄村位于许昌市建安区艾庄回族乡东部,距离许昌市区约30公里,是传统的农业村。袁庄村在定点帮扶单位许昌学院的帮扶下,加强阵地建设,“两委”班子团结带领群众,以建设“幸福袁庄”为目标,成功地全面脱贫。
一、创五好支部,强基层基础
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民监督委员会
党务政务公开
村民会议审议通过村规民约
袁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许昌学院捐赠的集“道路冲洗、消毒抑尘、消防宣传”为一体的多用途车
许昌学院派出的省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与村干部一起集体办公
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成果,为脱贫户建档,有效地预防了脱贫户返贫
村村通公交
扶贫资产确权
袁庄村矛盾调解工作站、志愿者服务点
袁庄村退伍军人服务站
脱贫工作机制公开
袁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村里借助许昌学院人才、智力优势,举办党建、农技知识等专题讲座,坚定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爱国主义信念。
设在省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住屋内的“村主任大喇叭”
“四会”人员章程
袁庄村村史
袁庄是个大自然村,人口多,居住集中。各个历史时期,都是较有名气的行政村。明朝嘉靖年间至清朝时期,许州境内地方设坊保、行政村,本村属沈村保袁庄村。村设村长。中华民国时期,1911年至1933年本村仍属沈村保袁庄村,村设村长。1933年许州推行保甲制,本村设为袁村保,下设若干个甲。1934年至1942年,许昌新编91联保甲制,既大自然村设联保处,下辖若干个保。袁庄为袁庄联保,联保处设在清凉庙内。联保处设联保主任、队长、文书等职。1942年,许昌县撤销联保制,恢复保甲制。本村为袁庄保,办公地点仍在清凉庙内。保设保长、保书记、保丁等。
新中国成立后,1949至1955年,本村为袁庄乡。乡设乡农会主席、乡长、乡文书、民兵队长、共青团支部书记、妇联主任等职位。1955年至1958年,本村为袁庄行政村。行政村设党支部书记、初级农业合作社社长、会计;高级农业合作社社长、村文书、生产大队长、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民兵对长等职位。1958年至1984年,乡、行政村,由行政组织改变为生产组织。本村为桂村人民公社袁庄大队,下设8个生产队。生产大队职能既是生产组织,也是行政组织。1988年,人民公社解体,恢复乡镇制。袁庄为艾庄回族乡袁庄行政村。
二、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村内面貌焕然一新
1.洁净的街道,招手即停的公交车
2.日益丰富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许昌学院捐建的集文化大舞台、健身运动、爱心超市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广场”。邀请省京剧团、区豫剧团、许昌学院大学生剧团等到村里演出,邀请许昌书画名家到村内送春联,举办农民趣味运动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幸福院
老年人日托所“幸福院”
4.治理中的“寨河”河床
三、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袁庄村有村民2000多名,耕地2450亩,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大豆、蔬菜、食用菌等为主。只有强产业、才能帮助农民致富,袁庄村邀请许昌学院专业人员对村内土壤进行分析,制定袁庄村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建立了“合作社+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通过种植“订单蔬菜”,带动村内和周边农户增收致富;整合村内假发加工、食用菌种植等产业,打造扶贫小院,带动村内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1.假发加工“扶贫小院”
假发加工是许昌乡村的特色产业之一,许昌假发在国际市场享有美誉,村里通过利用优势产业实现就业扶贫。据介绍袁庄村有8家假发扶贫车间,每个假发车间可以吸收十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2.“合作社+公司+农户”的食用菌种植
公司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承包绿色种植基地,农户与公司签约进场培养香菇,公司有偿向农户提供自己培育的菌种,农户在香菇收获交售后向公司支付菌种费用,最大限度降低了各方面的风险。
收获的香菇待发市场。

3.总投资130多万,占地20亩的区产业扶贫项目——食用菌扶贫基地
区人武部捐建的村产业基地冷库
4.村里集约化耕种的麦田,也许您吃的馒头的面粉来自这里
本文根据2021年3月15日上午在袁庄现场参观学习所得整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