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滩滨江(虹口滨江)——上海新地标【上午篇】

标签:
上海新地标北外滩魔都aaaa级景区博物馆 |
分类: 旅游文化 |
虹口滨江公共空间西接黄浦滨江,东接杨浦滨江全长2.5公里,坐拥北外滩绝佳视野,是浦江两岸公共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绿林、炫彩花带打造临水“都市森林”,形成亲切宜人、开放多样的绿色生态环境;漫行、慢跑和骑行三道贯穿其中,沿线历史风貌建筑为现代滨江增添人文魅力,勾勒出古今相融、中西相交的海派文化图景。
一、贯穿其中的漫行、慢跑和骑行三道
二、老上海码头文化博物馆
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线中心段,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得天独厚的临水环境,注定上海成为重要港口城市。南宋咸淳初年(1265年前后),上海设镇及市舶务,上海港初步形成。明代,上海县城东门及小南门外沿黄浦江滩涂出现砖石砌筑的踏步式码头,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商首先在外滩沿江建造驳船码头。至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外滩江边已有10余处码头。此后,黄浦江边的码头日渐增加,绵延不绝,沿江水道樯桅林立、航运繁忙。
随着航运业的发展,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加快,妈头成为连接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纽带,不但促进了工商业发展,还加强了国内外文化、科技交流。老上海码头文化涵盖各行各业,是近代上海建设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外滩滨江沿线,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内涵。为了弘扬城市精神,传承海派文化,虹口区人民政府尝试将传统博物馆与现代空间景观艺术相结合,在此建立露天博物馆——“老上海码头文化博物馆”,展示“码头衍变”“西学东渐”“名人踪迹”三部分内容,以1843年上海开埠为起点,追溯老上海码头文化发展史迹。
1.码头衍变
2.第二批留法学生出发
3.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22年11月,爱因斯坦乘“北野丸号”到日本讲学,途径上海,在汇山码头抵沪访问讲演。期间瑞典驻沪领事通知他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为欢迎爱因斯坦到访,商务印书馆出版《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原理》、《相对论浅释》等9本书,《东方杂志》出版了《爱因斯坦专号》。
三、魔都矩阵
四、沿江步道
1.快乐的午餐
2.草地音乐会
3.公平路对江轮渡码头
4.“直饮水”饮水点
5.黄浦江(虹口段)河长公示牌
五、国际邮轮码头
六、国际客运中心游艇港
七、游艇港湾
八、彩虹桥
九、尚9·一滴水
十、白玉兰广场
说明,本文根据2020年10月8日上午游览拍摄素材整理形成。
北外滩【上午篇】和【晚上篇】更多精彩,敬请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