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平遥古城(2005年参观记忆)

标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旅游世界文化遗产历史aaaaa级旅游景区 |
分类: 旅游文化 |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古城”在太原以南108千米处,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相传这里是帝尧的封地,始建于西周宣王时,西周大将尹吉甫曾屯兵此。
明洪武年间扩建为砖石城墙,清朝时平遥有“小北京”之称,因为里有实力雄厚的商家坐镇,经营汇业务达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现在从雄伟壮观的城墙到曲折蜿蜒的大小巷,到处都保留着明代平遥县城风貌,到处都能寻觅到古色古香、结构独特、建筑精美、雕梁画栋的民宅庭院。古城内以市楼为中心,以南大街为中轴,东为文庙、城隍庙、清虚观,西为武庙、县衙署、集福寺,经纬分明的4大街、8小街,还有72巷。
一、平遥古城墙
平遥城依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修建,风格古朴,重视防御,工艺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称。城池平面呈方形,南侧城墙沿中都河而建,故略显蜿蜒。城墙高12米左右,平均宽3.5米,周长6.4公里。墙外有护城河,宽度和深度均为4米。墙体内为土筑,外用白灰包砌,顶部用青砖铺墁,内侧设马道和内向排水渠道。墙上有6座城门及门楼,四角各筑1座角楼,每隔50米便筑料敌楼1座,共有72座,垛口共计3000多个,据说是按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来设计的。
1. 瓮城
瓮城指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平遥古城的瓮城城门与大城门的朝向多数呈90°夹角(南门和下东门除外),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翁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2.谯楼
修筑于城池的城门顶,古代称“谯楼”。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六座,创修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补修重筑,城楼高16.14米,宽五间13.72米,进深四间10.04米。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端庄稳健。城楼是城墙顶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常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
3. 角楼
建于城墙四角上的角楼,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角楼分别指西北角的“霞叠”楼,东北角的“栖月楼”。西南角的“瑞霭楼”,东南角的“凝秀楼”。
4.“马面”
“马面”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故称。“马面”之设,既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卫战中得以消除战场的死角:一旦敌人兵临城下,相邻的马面上的守夫可组织成交叉射击网,让来犯者左右受敌而一败涂地。平遥城墙每隔60米-100米即有马面一个,马面上筑有瞭望敌情的楼橹,称“敌楼”。
二、市楼
市楼位于平遥县城内南大街,因楼东南脚下有井水色如金,故名金井楼。始建年代不详,现为清代遗构,三重檐木构楼阁,平面方形,高19米,歇山顶,彩色琉璃瓦覆顶,四角立通天柱,外包砖墙,围廊环绕,斗拱五踩,二层供关帝、观音、魁星,上层檐下斗拱七踩。玲珑峻峭,富丽堂皇。
三、明清街
位于平遥县城内南大街,集中了明清以来几十家著名商家,街上每座商家都是前店铺后宅院的形式,深宅串院,曲折迂回,雕梁画栋,各具特色,每座宅第都有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和博大精深的历史积淀。
四、日升昌(中国票号博物馆)
日升昌位于平遥县城西大街38号。创始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 ,创始人是雷履泰,股东是平遥达蒲村李家,前身是西玉成颜料铺,后更名日升昌,发展成为票号。是我国第一家,也是当时最大的一家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
当时日升昌汇通天下,盛名远播,年兑白银达3800万两。票号为三进院落,有铺面、账房、客房、正厅和秘密金库,还展示有当时日升昌的一整套往来账户汇兑结算及相当严格的保密程序和用人分配制度。
五、平遥县衙
位于平遥县城衙门街北侧。始建年代不详,历代修建,门外东有风水楼,门前有照壁,内有衙门、仪门、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大仙楼,东西厢设吏、户、礼、兵、刑、工房。
1.仪门
2.大堂
大堂是知县办理公务的主要场所,在县衙署建筑中,规格最高,因而堂前配有月台。大堂为五楹厅堂,中间三楹为公堂,大堂屋檐下悬横匾“亲民堂”。
3. 二堂
大堂背后为二堂,自成四合院落,且同后面内宅相通,所以二堂院门也称宅门。二堂是知县处理日常公务、会见来客的地方。二堂内东西耳房分别为“简房”“招房”为县丞、典史的办公处所。
4. 内宅
(1)内堂
穿过二堂即为内宅亦称“内堂”,是知县的生活区。知县不但在此宿居、读书、办公,而且有些涉密案件或不宜公开案件也在此审理。
(2)大仙楼
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是“大仙楼”,上面供奉着守印大仙,即狐仙,清代官衙奉狐仙为守印大仙。这座大仙楼是平遥县衙中仅存的元代建筑物,下层为窑洞式建筑,上层为楼阁。原名观云楼,清代改称大仙楼。
5.县衙中轴线以东的建筑
县衙中轴线以东有钟楼、土地祠、酂侯庙、粮厅、花厅。粮厅是县衙储存粮食的地方,大门上写有“常平仓”;酂侯祠则是衙神庙,“酂侯”是西汉开国丞相萧何,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各府县衙门里设祠纪念他,称他为“衙神”。
(1)酂侯祠
(2)土地祠
酂侯祠前有土地祠,供奉的土地爷,据说是县衙的老建筑,墙壁上的壁画也是原物。与土地祠相对的是戏台,戏台基座中央是一个甬道,通往前边的小院子,临街有钟楼,钟楼有台阶通往听雨楼。
(3)花厅
大仙楼东侧有县衙花园,是让知县修身养心的地方,主体建筑花厅,除供吏员休息之外,相传一般桃色案件的审理在这里秘密审理。
5.县衙中轴线以西的建筑
县衙中轴线以西有督捕厅、重狱、女狱、轻狱等牢狱。
(1)督捕厅正厅
(2)刑具
立枷
明清时期押解刑具。明朝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控制诏狱。流、徒囚犯极多,将囚笼作为押解犯人的刑具,流徒边远烟瘴地区。
清沿明法,将大量囚犯流边远,将犯人戴枷与手铐脚镣囚于木笼,押解流放地。
木驴
木驴是古代专门惩治那些勾结奸夫谋害亲夫的女人所用酷刑的刑具。
刑车(示众车)
在清朝,对于某些重大案件的审决,要宣示示众,使国人皆知。无论军民犯法,游遍八门,一门一日,到第九日就杀了。
铁鬼衣
束颈、铐手、拘足,用铁链连环系之,一般用于重罪犯人。
说明:本博文根据2005年8月9日现场参观所获素材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