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标签: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遗址公园 |
分类: 历史 |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位于唐长安城(今西安)北部龙首原上。唐代是中国封建时代最为繁荣昌盛和兼容开放的时期,唐长安城作为一个生活着百万人口的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国际大都市,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对后世和外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大明宫更是中心中的中心。公元634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父李渊开始在宫城东北禁苑内的龙首原上营造大明宫。其后,663年高宗李治又进行了大规模营造,并从太极宫迁到大明宫朝寝。唐代21位皇帝中有17位皇帝曾在此居住和听政。自唐高宗时起,它就是200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占地3.5平方公里,整体景观空间结构可以概括为“一轴、三区”
“一轴”是指南起丹凤门,经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至玄武门,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空间景观主轴线。
“三区”是指整个大明富遗址公园将分为殿前区、宫殿区、宫苑区三大区域。
殿前区——丹凤门至含元殿以南区域,重点介绍、诠释隋唐长安城及大明宫的历史文化。重点保护文物包括:丹凤门、建福门、望仙门等遗址以及桥梁遗址和宫墙等遗址。
宫殿区——含元殿至紫宸殿朝政区域,重点保护文物包括: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望仙台、麟德殿、清思殿等遗址。
宫苑区——太液池周围后宫及夹城区域,将表现唐休闲及世俗生活文化,为城市文化休闲区。重点文物包括:太液池、三清殿、大福殿、翰林院、玄武门等遗址。
一、望仙门遗址
望仙门是大明宫南面宫门之,位于丹凤门东430米处,唐时文武百官参朝当班通常由建福门和望仙门入宫,据史书记载,唐德宗于贞元十二年(796)对此门增修,唐敬宗在门侧修看楼10间,唐文宗太和元年(827)看楼全部拆毁。据考古发掘,遗址埋藏于今地面下0.5-1.5米,唯残留夯土城门基址,保存较差。基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3-35米,南北残宽18米,其形制与建福门类同,亦有宽5米的三个门道,还发现东西残长19米,东北宽3.2米的上城楼的马道。
二、游客服务中心
三、景区金水桥入口
四、龙首渠支渠遗址
龙首渠已探知区域长度400余米,渠道口宽3.6米,深约1.6米,渠道两壁较陡直,局部有砖砌护岸,渠上又建有3座间隔几乎等距的桥梁,中央桥址正对含元殿遗址,东西宽17米;东、西侧桥址正对东、西朝堂,西侧桥址东西长6.85米,中央桥梁应为御桥,东西桥梁则为文武百官上朝前的下马桥。
五、东朝堂遗址
东朝堂位于含元殿前栖山风阁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四月, 与含元殿同期建造,与西朝堂左右对称,是含元殿建筑群的一部分。
朝堂是百官候朝之处,文武百官在上朝觐见皇帝之前,先在这里集合,然后由御史引导,按定的顺序依次入朝。门下省官员在东朝堂候朝,有时太子和宰相也在朝堂会见百官。
“朝堂赐宴”雕塑
常参官朝班退后,即由光禄寺太官署赐食,因在朝堂两廊下,故又称“廊下食”此制始于贞观四年(630年)十二月,太宗下诏百官退朝后,在朝堂外廊餐食一顿,后渐成制度,“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张籍等人在诗文中多有记载。
六、翔鸾阁遗址
翔鸾阁位于含元殿的东南侧。据《唐六典》记载:“夹殿两阁,左(东)曰翔鸾阁,(西)曰栖凤阁”。翔鸾阁为三出阙式,三层阙迭次斜飞,如飞鸟之翼,欲腾空而起。
翔鸾阁是含元殿组群中重要的单体建筑。唐李华在《含元殿赋》中写道: “左翔鸾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 。因含元殿东西两侧各有崇楼一座,再以廊道与翔鸾栖凤二阁相连,整个大殿如鸾凤翘首,两阁如雁翅腾飞,布局构造非常大气美观。此建筑形制即“五凤楼”。后世多模仿,其中以北京紫禁城午门最为著名。
七、含元殿东侧过水涵洞遗址
作为大唐帝国的政治中心,隋唐长安城的排水系统优先考虑宫城和皇城,大明宫内的排水系统依据地势高低因势利导,甚为科学。
大明宫排水系统以龙首原为界,龙首原以南宫内雨污水通过排水渠道排向含元殿前水渠;龙首原以北则依据地势通过排水设施排向太液池;宫苑区的生活污水则通过水渠排向北宫墙外。
八、弘文馆
弘文馆位于大明宫门下省之南,隶属门下省,是负责管理图书典籍、校勘的官署。其中的学士大多为当代名儒。被唐太宗称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虞世南,就曾是弘文馆中最优秀的以个学士。一些学生、校书郎也自弘文馆中成长为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著名诗人杜牧,就曾为弘文馆校书郎中一员。
九、栖凤阁遗址
栖凤阁位于含元殿的西南侧。据《唐六典》记载:“夹殿两阁,左(东)曰翔鸾阁,(西)曰栖凤阁”。翔鸾阁为三出阙式,三层阙迭次斜飞,如飞鸟之翼,欲腾空而起。
翔鸾阁是含元殿组群中重要的单体建筑。唐李华在《含元殿赋》中写道:
十、含元殿遗址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大朝正殿,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663年),毁于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其间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这里举行大朝贺活动。
2004年,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在含元殿遗址建成,博物馆展出大明宫遗址出土的文物标本。
大明宫遗址博物馆馆内展出将另文专述。
十一、宣政门与宣政殿
1. 宣政门
宣政门北距宣政殿130米,是含元殿到宣政殿的必经之门。
唐文宗在位期间,曾密谋诛杀宦官,结果以失败告终,即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在事变发生时,唐文宗就是从宣政门逃往宣政殿,并关紧宣政门,才逃过杀身之祸。
永隆二年(681年),李显被立为太子。高宗计划在宣政殿会见百官及命妇。并设九部伎及散乐,让他们从宣政门进入大殿。太常博士袁利贞认为宣政殿为前殿正寝,非命妇宴会之处。宣政门为象阙路门,非倡优进出之所。最终,高宗将宴会设在麟德殿。
宣政门模型
2. 御史台
御史台位于中书省南,月华门西,是唐朝中央最主要的专职监察机关。
据《唐六典》、《旧唐书》记载,御史台主要掌管国家的刑、宪等法律制度,整肃朝纲、稳定社会。主要属官是大夫和中丞。
唐玄宗时,御史台设置了“三院” ,即台院、殿院和察院。台院是御史台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属官为侍御史,在御史台中地位最高。台院设侍御史四人,品秩为从六品下,另有内供奉二人,共六员。台院侍御史以弹奏为最基本的职责,主要是纠弹职位较高的中央官员,参与审判大理寺及皇帝交付的案件。
3. 宣政殿遗址
宣政殿遗址是大明官遗址内的一处重要建筑基址,迄今未能进行考古发掘。据初步探测资料,宣政殿遗址位于含元殿遗址正北300米处,北距紫宸殿遗址95米,破损严重。为了在遗址公园中标识紫宸殿的位置关系,专门采用一种模拟建筑的展示方式,在遗址的覆盖土层上部构筑砖石基台,基台上用栽植的树木模拟建筑的木柱,展现宣政殿的柱网布局,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4. 宣政殿
宣政殿位于含元殿以北约300米,是大明宫中的第二大正殿,是进行常朝、新帝即位、册封太子、科举殿试、读时令等活动的地方,有时皇帝也在此接见外来使节。
宣政殿建于唐高宗时期,据《广异记·刘门奴》记载,宣政殿刚建成时,每夜,都能见到数十骑的鬼魂行走殿周围,宫中值夜禁军均看到此事,鬼魂们的衣着、马匹整洁,如此连续十余天,高宗便让术士刘门奴问其原因。对方回答说:“我是汉楚王刘戎的太子。” 门奴说:“《汉书》记载,楚王与七国谋反,已被灭族,怎么能有后人?”对方回答:“楚王起兵时,我留在长安,王被杀后,天子怜悯没杀我,把我养在宫中。后来,我病死后葬在此地。天子又怜悯我,埋葬时给我陪葬一对玉鱼,在今正殿东北角。我被史官遗忘,不曾记载。” 门奴说: “现在唐皇帝在此建官殿,你怎敢扰乱宫廷?”对方问答: “这里是我的居所,现在既然已在天子宫中,我进出也不方便,又不快乐,请把我改葬在高敞美地,还要我的玉鱼陪葬。”门奴将此事上奏后,高宗下令改葬。果然在宜政殿东北角挖出墓葬,棺已腐朽,旁有玉鱼一对,质地优良而且雕工精巧。高宗令人换新棺依礼葬于宫外,以玉鱼随葬,此后鬼魂便未再现。
宣政殿是举行殿试的场所,如元和三年(808年),唐宪宗在宣政殿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试考生。已经考了进士,任华州参军事的李宗闵参加策试,得到第一,被任命为洛阳尉,后来义升为右补阙、李宗闵因此得到大族青睐,其妻韦氏去世后,在她的墓志铭里,还特别写上了这次宣政殿的策试。还曾在宣政殿考核县令。开元四年(716年)五月,有大臣上奏唐玄宗说: “今年遴选的官员水平太差,所任命的县令大多数不称职。”新任命的官员入朝拜谢时,玄宗便将所有的县令召集到宣政殿上,以如何治民为题命他们各作文章一篇,只有鄄城县令韦济词理最佳,玄宗特意将他提升为體泉县令。其中有二百多人不合格,玄宗暂且让他们上任,斥退最差的四十五人回家再行学习,主持选官的吏部侍郎卢从愿也被降职为豫州刺史,李朝隐被降职为滑州刺史
十二、延英殿
延英殿位于紫宸殿西,是唐朝后期皇帝召见宰相及重要官员的地方。
自唐代宗开始,皇帝如果遇有大事咨询臣下,或宰臣有奏折上奏,就在延英殿进行,因此称为“延英召对”“延英奏对”或“延英论事”,唐肃宗以后,除盛大的庆典和重要活动在正殿和麟德殿举行外,延英殿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核心,中书令经常在这里间皇帝汇报政事,提出建议或传选臣僚的奏章等,中唐以后,有关帝国命运的许多重大决策都出自这座宫殿,除召见朝廷重臣外,皇帝有时也在延英殿接见外来使节,一些吊唁活动也在这里举行。大历九年(公元774年)唐代宗在此召见郭子仪商讨回纥事宜。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唐宪宗在延英殿召见宰相李绛等人,唐宪宗忧虑的问李绛,如何使国家昌盛富强,李绛对此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一些吊唁活动也在延英殿举行。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校检司徒、中书令浑瑊在奉天县病逝,唐德宗停朝五日带领群臣在延英殿前吊唁,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六月,中书令王武俊卒,唐德宗亦停朝五日在此进行吊唁。
《佛光夕照》雕塑
佛光辉煌而博大的唐代佛教造像,似乎正从历史的封存和掩埋中剥离出来,每个人都能真实而强烈感受到它背后那震撼且超凡的大唐之魂、大唐之力、大唐之美。
十三、紫宸殿遗址
紫宸殿遗址是大明宫遗址内的一处重要建筑基址,迄今未能进行考古发掘。 据初步探测资料,紫宸殿遗址位于含元殿遗址正北395米处,破损严重,为了在遗址公园中标识紫宸殿的位置关系,专门采用一种模拟建筑的展示方式,在遗址的覆盖土层上部构筑的石基台,基台上用轻钢材料模拟柱、梁、枋、檩、鸱吻等传统建材,架构成殿堂的骨架,显示建筑的规模、轮廓、空间形象,展则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
紫宸殿
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三个主殿。建成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是内朝正殿,为唐代君臣每日议决国事之处。
紫宸殿作为帝王的寝殿,有很多秘事见载于史册晚唐时期,唐王朝政权岌岌可危,外有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内有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可谓是内忧外患。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正月末,唐穆宗李恒身患重病,在服用道士炼制的“仙丹”后不治身亡。二月初,年仅十六岁的皇太子李湛继承皇位,即为唐敬宗。唐敬宗在紫宸殿正式受朝听政。这个少年天子登上皇帝宝座后,非但不理朝政,还终日吃喝玩乐,今天在殿前击球,明天去教坊听演奏。白天喝醉了打人骂人,晚上又到禁苑中打猎狐狸野兔。结果,上台才两年半,就在一个漆黑冬夜里,被几个经常陪他打球饮酒的宦官杀死在寝殿中,年仅十八岁。这里的寝殿,就是指紫宸殿。皇帝被宦官杀死,足可见当时宦官的权势照天。晚唐的宫廷政治的腐败,矛盾冲突不断。帝王疑心而畏惧臣子,臣子结党拉拢宦官,宦官掌权专横。紫宸殿前的道路对于当时的君臣来说,都显得坎坷万分。
十四、太液池
新簪花仕女图
十五、梨园
《霓裳羽衣舞》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著名作品,也是我国盛唐时期乐舞大曲的代表作。此曲创作于开元中期,关于玄宗创作的经过有不少有趣的传闻。相传唐玄宗在梦中遇到一位叫罗公远(也有说叫申天师)的秘术道士,领他到月宫游玩,正逢中秋佳节,数百名仙女在广寒官中翩翩起舞,扣人心弦的音乐早已使玄宗陶醉。他好奇的问一仙女:此舞叫什么名字?仙女答:《霓裳羽衣》。唐玄宗精于音乐,便把乐曲记在心里。但等醒来,只记住了一半。后西凉总督杨敬述进献印度佛曲《婆罗门曲》 ,唐玄宗便借此音调,补上了先前的《宽裳羽衣曲》。因此,此曲具有浓厚的西域佛教音乐色彩。表演此曲者长裙飘逸,广袖舒展,这是专供达官贵人欣赏的宫廷音乐,与当时百姓无缘,表演此曲最著名的当属杨玉环。
梨花
梨花是蔷薇科梨属一种观赏植物的花,春季开花,花色洁白,具有淡淡香味,梨花在我国约有2000余年的栽培历史,大明宫“梨园”广植梨树,是唐玄宗教演、选拔艺术人才的地方,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戏曲组织和戏曲的代名词。
十六、绫绮殿
绫绮殿在太液池以南,是一处皇室休闲的别殿。根据1957-1959年考古勘探推测,太液池以南有一组建筑群基址, 自西向东依次为绫绮殿、浴堂殿、宣徽殿和望仙台。
大明宫的北部为生活区,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环绕着风景如画的太液池,以池为界又将北部建筑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蓬菜阁、浴堂殿、绫绮殿等为皇帝与后妃的活动区;两部以麟德殿、金銮殿、翰林院等为主,是皇帝在内廷引对臣僚,举行宴会和观乐赏戏之处。
十七、蓬莱殿
蓬莱殿是皇帝起居的宫殿之一,其与含凉殿、蓬莱山大致在一条中轴线上。其北为太液池。蓬莱是我同古代神话中海上的仙山,古人早就有“霸闿谂詈刲橹谙”杀的诗句。其实,传说中的蓬菜仙山就是指长岛。这个传说始于秦朝,当时秦始皇当上皇帝后,整日外出寻找长生不老之术。一日,来到渤海南岸,看见山忽隐忽现,便同身旁的方士这是什么山,方士随口说这是仙山,始皇又问叫什么名字,慌忙中,这方士见海边生长着一从繁茂的蓬蒿黎草,这黎草古人称之为莱,方士无遐多思,顺口答道: “跋傻好,罾”潮。方士的应急之词,秦始皇却信以为真。蓬莱仙岛之得名,也由此而来,世代相传。蓬莱殿之名,也当是长寿之寓意。
粉黛乱子草
多年生暖季型草本,喜光照,耐半阴。夏季为主要生长季,全株绿色。花期9月中至11月中,花穗云雾状。开花时,绿叶为底,粉紫色花穗如发丝从基部长出,远看如红色云雾。
十八、浴堂殿
浴堂殿在紫宸殿东,是德宗和文宗的主要寝殿。有学者考证,浴堂殿的得名或与温汤疗疾有一定的关系。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中亚本有温汤疗疾的理论和方法,在其传入并盛行于中土之后,历代宫殿建置亦承袭了这一习俗。如汉之温室殿、唐之浴堂殿,虽不一定是洗浴之所,但其名称或皆因之辗转嬗蜕而来,此殿当与温暖有某种联系,故白居易有“宣徽雪夜浴堂春”的诗句,明言宣徽已为雪夜,而浴堂温暖如春,可知浴堂当为温室。
唐德宗召见裴延龄时曾对他说,我常年居住的浴堂院里有一地栿,用的时间久了,已被虫蛀,想更换一个。可知浴堂殿是唐德宗常居之殿。同时德宗还有较高的文学造诣,尤其善长赋诗,经常与翰林学士在浴堂殿讨论新诗,有时至深夜而不寐。每逢元日朝会、中秋、重阳等佳节和麟德殿、曲江池赐宴时,都要乘兴赋诗,命群臣唱和,是诗坛盛事。
十九、望仙台
望仙台位于紫宸殿东南,宣政殿东北,是大明宫内的一处道教建筑,史载唐武宗痴迷道教神仙术,于会昌年间调发左右神策军3000多人,修筑望仙台,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唐宣宗曾下修缮,并改望仙台的宫院为文思院。
廿、琼林库、大盈库遗址
大盈库设置之初,玄宗为躲避安禄山叛乱西逃时,其车马刚刚驶出长安城,长安城就立刻大乱,很多人趁火打劫涌入大明宫,放火烧了左藏库和大盈库,争抢财物,甚至有人将毛驴赶进了宫殿。全国各州的金石珠宝、奇珍异物以及各个地方的进奉年年不断,其中除了入国库外,有许多则进入皇帝的私库——琼林库与大盈库,以供皇帝宴饮、赏赐之用。
廿一、大明宫微缩景观
1.丹凤门(微缩)
2.含元殿(微缩)
3.望仙门(微缩)
大明宫南门宫门之一,也是百官上朝的出入宫门。
4.门下省(微缩)
门下省位于宜政殿前东廊日华门的东面,主要负责各种文件的批验和签署,主要对地方负责,也称东省、左省、左掖、左曹等,在此办公的宰相称为左相。
开元年间,安定公主先下嫁王皎,又改嫁韦濯,再次改嫁给崔铣。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公主病逝,其子驸马王繇请求玄宗允许将公主与王皎合葬,玄宗下旨同意了 但这作事显然与礼法不合,门下省给事中夏候铦在敕书上批驳。由此可知,门下省也可以反对皇帝的旨意,并非句句照办。
贞元十八年(802年)二月,德宗下诏以浙东训练副使齐总为衢州刺史,朝廷百官议论纷纷,认为这种破格提拔太过分了,诏书下到门下省,门下省给事中许孟容上表封还,不予发布,后来,有别的官员上书反对齐总,此事遂不得行。
5. 九仙门
门外驻有右羽林军、右龙武军、右神策军诸禁军军营。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德宗驾崩,李辅国同党元振等迎太子于九仙门,会见群臣,行监国礼。
廿二、丹凤门遗址博物馆
丹凤门遗址博物馆馆内展出将另文专述
说明:本文根据2019年9月上旬现场参观学习所得素材撰写
更多精彩,敬请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