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殷墟博物馆【三】

(2020-02-26 16:43:37)
标签:

a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

世界文化遗产

商代历史

分类: 老家河南

五、玉器厅

殷墟博物馆【三】

(一)花园庄东54号墓出土玉器

殷墟博物馆【三】

(二)殷墟玉器的种类

殷墟博物馆【三】

1.玉礼器

1914)璧;257)琮;36)块;4)璋;8)牙璧;101112)玉璜;13)圭

殷墟博物馆【三】

2.兵器

殷墟玉戈呈现出多样性发展的趋势。一方面,部分玉戈继承了商代前期玉戈的样式特点,造形严谨,边刃锐利,脊线劲健有力,制作细致,此类玉戈多出现于等级较高的贵族墓葬中。另一方面,很多玉戈逐渐向小型化、对称性方向发展,尺寸在1520厘米之间,装饰简略,小的甚至只有45厘米,仅具戈形,此类玉戈大量出土于殷墟中小型墓葬内,应属于专用的陪葬品,而丧失了早期玉戈所具有的权力、等级意义。此外,还有不少玉戈朝着饰品化的方向发展,戈上出现了云纹、兽面纹等装饰性纹饰,有的玉戈内部直接雕成歧冠鸟头状,还有的饰以锯齿状扉棱,制作十分精致,表现出较为浓烈的装饰、玩赏意味。殷墟玉戈多样性的造型发展趋势,揭示了这一时期玉戈已不再单纯是兵器与权力的象征物。

殷墟博物馆【三】

3.工具和日用具

殷墟博物馆【三】

4.柄形器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5.玉日用器和装饰品

殷墟博物馆【三】

37)管;46)箍形器;5)拐杖头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6.绿松石和孔雀石饰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三)玉戈(1984年武官村北地M260出土)

殷墟博物馆【三】

(四)跪人藏龟(2004年大司空M18出土)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六、文字厅

甲骨文是刻写于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通常是殷人的占卜记录或记事。据统计,迄今殷墟已出土刻辞甲骨约15万片,记有5000余单字,卜辞10余万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等各方面。

殷墟博物馆【三】

(一)花园庄东地H3甲骨坑

殷墟博物馆【三】

刻辞卜甲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二)“一片甲骨惊天下”

殷墟博物馆【三】

(三)甲骨文的三次大发现

殷墟博物馆【三】

(四)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殷墟博物馆【三】

(五)甲骨文今文对照表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六)刻辞嵌松石骨Si2005年安钢M11出土)

殷墟博物馆【三】

(七)刻辞卜骨

殷墟博物馆【三】

(八)刻辞卜骨(2002年小屯南地出土)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九)刻辞卜甲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十)干支卜骨(左)、刻辞骨锥(上中)、刻辞骨匕(上右)、刻辞卜甲(右下)

殷墟博物馆【三】

(十一)带有朱书的陶“盔”形器(1987年小屯H1出土)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十二)3000年前的毛笔字

殷墟博物馆【三】

1.墨书石璋(1999年刘家庄北地M1046出土)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2.朱书玉戈(1980年大司空南地M176出土)

殷墟博物馆【三】

(十三)陶文(左1)、铭文芯(左2)、数字卦(右1-2

殷墟博物馆【三】

七、特展厅——“殷墟的世界”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一)殷墟马车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二)司母戊鼎(复制品)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商王为祭祀其母所铸造的青铜方鼎,19393月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侯家庄武官村,先后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南京博物院,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司母戊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口沿宽厚,轮廓方直,立耳、方腹、四足中空,是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身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致,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四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鼎身四周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底纹,其上铸有盘龙纹和饕餮纹。盘龙纹细致精巧,饕餮纹生动文威武,四面交接之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纹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两虎口含人头,鼎耳侧面饰以鱼纹。鼎足之处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整个司母戊鼎的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器文化巅峰之作的典型代表。

鼎的内腹部铸有“司母戊”三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戊”,应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为之后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巨大的青铜器,需要二三百人用七八十斤重的“将军盔”(即商代炼铜用的坩锅),协同合作才能制成。所需金属原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如此精致的铸造技术和庞大的铸造规模,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三)带盖铜鼎

殷墟博物馆【三】

(四)铜方鼎(左)、铜鼎(1969年安钢M907出土)

殷墟博物馆【三】

(五)铜分档鼎(1984年安钢M1713出土)

殷墟博物馆【三】

(五)铜甗(1994年大司空东地M7出土)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六)铜簋(1993年新安庄M220出土)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七)铜铙(1990年郭家庄M160出土)

殷墟博物馆【三】

(八)铜盉(2008年刘家庄北地J30出土)

殷墟博物馆【三】

(九)铜罍(1999年苗圃北地M220出土)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十)铜爵(1976年小屯妇好墓出土)、铜方觚(1990年郭家庄M160出土)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十一)铜壶(2006年刘家庄北地M44出土)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十二)铜尊(1994年大司空东地M5出土)

殷墟博物馆【三】

(十三)铜方彝(1999年刘家庄北地M1046出土)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十四)铜鸮卣(1999年苗圃北地M220出土)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十五)铜卣(2008年刘家庄北地H326出土)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十六)海外流失殷墟文物

殷墟博物馆【三】

八、博物馆出口处的洹河畔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殷墟博物馆【三】

说明:本博文根据201911月现场参观所得素材整理撰写

下集预告:“殷墟王陵遗址”更多精彩,敬请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