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岱庙(泰安市博物馆)

标签: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泰山文化 |
分类: 旅游文化 |
岱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俗称“东岳庙”。是国家二级博物馆“泰安市博物馆”的重要载体,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清单,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岱庙始建于汉代,是中国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灵,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总面积10万平方米,是泰山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主体建筑——天贶殿,创建于宋代,采用中国古代建筑最高规格营造,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殿内大型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我国现存道教壁画的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岱庙碑碣林立,现存自秦汉以来的历代碑碣石刻211通,素有“岱庙碑林”之称。岱庙内古木参天,有古树名木200余株,其中“汉柏”、“唐槐”最为著名。岱庙堪称泰山历史文化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遥参坊
“遥参坊”位于遥参亭前,双龙池北。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石坊为四柱门式,宽9米,高5.8米,四石柱均有石座,柱下部施滚墩石,上部有门楣、额板、回纹雀替。额板上题“遥参亭”,落款“乾隆三十五年”。中门额枋正中有三宝火焰纹珠,靠额板柱子两侧饰单浮云,柱顶端立望天吼兽。石坊与望柱相结合,是清代的特殊形制。石坊东西两侧有两尊清代铁狮。
2.岱庙坊
清康熙十一年(1672)山东布政使施天裔主持建造。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宽9.8米,进深3米,通高11.3米。四柱南北抱鼓石上各有巨狮蹲列,周围都有幼狮攀耍,姿态各异,引人入胜。石坊中柱阳阴两面均有刻联,南联是“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联是“为众岳之统宗,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操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石枋上部为歇山顶,正脊两端施高大螭吻,中立宝瓶。中柱与边柱的大小额枋浮雕麒麟、仙鹤等祥瑞图,边柱外浮雕升龙。岱庙坊结体浑厚,造型凝重,是泰山上下体量最大、雕刻工艺最为精美的一座牌坊。
4.正阳门
正阳门,是岱庙的正门,始建于宋,时称太岳门,明代称岳庙门、岱庙门,清代称正阳门延续至今。现正阳门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明代的基址上,仿照宋代的营造法式重修的。通高19米,门洞宽4米,进深17.7米,其上城楼高11米,名五凤楼。正阳门两旁置有东、西掖门。
5. 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祥符碑)
此碑为泰山现存最早的龟趺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是宋真宗加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而立的封号碑。高8.2米,宽2.1米,厚0.6米,碑文由北宋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奉敕书并篆额。碑阴“五岳独宗”四字,系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山东巡抚右佥都御史固安张允济、巡按监察御史太原王立贤题。
6. 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宣和碑)
为岱庙最大的龟趺碑。立于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碑高9.2米,宽2.1米,厚0.7米,龟趺座高1.9米,长4.8米,为一巨石雕凿而成,重约4万余斤。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文,朝散大夫张漴奉敕书并篆额。文中记载宋时岱庙已有建筑“八百一十有三楹”。碑阴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山东巡抚李戴和巡按吴龙征题,田东作书的“万代瞻仰”四字,字径1.2米,为岱庙大字之冠。
7.配天门
岱庙第二道门。取孔子语
始建于汉代,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体现了汉族作为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坛庙建筑的布局与构建同宫殿建筑一致,建筑体制略有简化。
8.仁安门
岱庙第三道门,其名取意于《论语·里仁篇》中的“仁者安人”。仁安门始建于元至元三年(1266),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毁于火灾,后屡有重修。建筑为九脊歇山式,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门内原祀天聋、地哑之神。仁安门旧有环廊与天贶殿相接,形成以大殿为中心的庙中庙、院中院的封闭式庭院建筑格局。
9.天贶(kuàng)殿
为岱庙的主体建筑,又名仁安殿、峻极殿。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创建,历代多有重修。内祀东岳泰山之神。天贶殿采用的“九五”之制及重檐庑殿顶的形式,为中国古建筑的最高营造形制。殿内绘有著名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殿前露台为宋以来帝王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东西碑亭内置有清乾隆皇帝的御制碑。天贶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
10.厚载门
始建于宋祥符二年(1009),明称后宰门,也称鲁瞻门,是岱庙的北门。厚载,取自《易·坤》所说的“坤厚载物”,即大地因广厚而能载万物之意。厚载门上城楼名望岳阁,登临眺望可一览泰山雄姿。
11.东御座
东御座旧称迎宾堂,创建于元代,是达官贵人的休憩之所。清代康熙年间增建“三茅殿”,奉祀三茅真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拓建时改为驻跸亭,成为御用之宫。此组建筑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正殿、东西厢房组成。东御座是目前泰山上下唯一保存完好的乾隆行宫。泰山最早的秦李斯小篆刻石就树立于院内。
12.铜亭
又名金阙,位于建筑群东北部。为万历四十三年(1615)铸造,原置于泰山顶碧霞祠内,内奉碧霞元君。明末清初移置于泰城西南的灵应宫,1972年迁置于此。亭为铜质,施以鎏金,面阔4.6米,进深3.7米,高5.6米 ,为重檐九脊歇山顶。此亭四壁原装有门窗,并能转动开启,亭为仿木结构,可拆卸组装,具有设计巧妙、工艺精湛的特点。
13.鲁班殿
鲁班殿创建于清康熙年间,殿内祀木工祖师鲁班,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民国年间鲁班殿遭损,仅存基址。2015年3月,鲁班殿修复工程竣工,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国家建设部原部长叶如棠分别题写了“鲁班殿”和“万代工师”的匾额。
14.角楼
岱庙庙墙四周筑有角楼,各以八卦方位得名,东北为艮,东南为巽,西南为坤,西北为乾。红墙碧瓦,叠檐三层,黄琉璃瓦单檐九脊歇山顶。
岱庙城墙角楼毁于1928年战乱。为恢复岱庙历史原貌,泰山景区根据历史资料,开展了角楼复原。1987年完成巽楼、坤楼的复建;1994年艮楼、乾楼建成。
15. 汉柏院
位于建筑群东南部,为炳灵院旧址,因院内有汉柏而得名。汉柏现存五株,传为汉武帝封泰山时所植,距今已二千余年。另外,还有历代碑刻、经幢八十余通,形成岱庙小碑林的独特景观。其中清代乾隆皇帝十次来泰山所留御书碑刻多集中于此院,院北为汉柏亭,登亭可远眺泰山雄姿,近览岱庙全景。
“汉柏连理”,又名“连理柏”柏科侧柏属。相传为汉武帝刘彻亲手所植,距今已有2100多年。西侧树干腹中曾被火烧,已枯死多年,东侧树干仅靠北面32厘米宽的树皮顽强生长。此柏为岱庙标志性景观之一。西南台上有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所立汉柏图碑,为乾隆皇帝御制。
“麒麟望月”,岱庙古柏八景之一。此柏树上方生有两处树瘤,酷似麒麟和月亮,故名“麒麟望月”。
“挂印封侯”,岱庙古柏八景之一。因树干上方生有一树瘤,形似猴状,项下似佩一方印,故名“挂印封侯”。传此树为汉武帝缅怀开国名相萧何所植。
16.铁塔
位于建筑群西北部。明嘉靖十二年(1533)铸造。原在天书观(泰城上河桥北首)。抗日战争时期天书观被毁,铁塔也惨遭破坏。塔身原为八角十三级,分层铸造,而后套合。现仅存底部四层,每层高0.6—0.9米不等,通高3.8米,自第四级开始塔体四面各开一拱形门,并有纹饰出现。以下三级均铸有捐款者的姓名、籍贯及铸造者。
本博文根据2010年7月现场参观所摄整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