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鹫山圣地,妙香国佛都——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一)
标签:
苍洱风光佛教文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 |
分类: 旅游文化 |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是集苍洱风光、文物古迹、佛教文化、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中的崇圣寺三塔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大理的标志和象征。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由崇圣寺三塔、历史文化体验区、宗教文化观光区(崇圣寺)等三个部分组成。
一、崇圣寺三塔
三塔为古代崇圣寺五大重器之首,主塔名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公元833年-840年),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共16级,塔心内有木梯盘旋而上。塔身呈纺锤型,线条圆润,属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南北两座小塔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为八角形楼阁式10级砖塔,每级塔檐上砌出模拟木构建筑的斗拱、平座和形状各异的塔形龛,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层层各异。崇圣寺三塔集崇扬佛教、镇灾降邪和观赏三种功用于一身,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 。
(一)主塔“千寻塔”
千寻塔座落在崇圣寺前约300米,背西面东偏南,平面方形中空,迭涩密檐十六层砖塔。塔身高59.4米(台基上皮至塔顶铁圈盘上皮),两层台基高3米,总高62.4米,包括塔刹通高69.13米。轮廓端庄素雅,外观和西安小雁塔、登封永泰寺塔、洛阳白马寺塔同一类形。
1.千寻塔塔基,基底至上层台面2.35米,至塔心地平4.55米。基础底面积约190平方米,为塔身截面积二倍余。地基红粘土夯实,深约1.4米,上铺河卵石一层,厚30厘米。满砌基础砖七层后收台,外错三级,宽2.04米,高2.35米,平上层台基内收一级,宽48厘米,高4.24米。塔心红土地基上有径2厘米圆孔一眼,深1.34米,是建塔定位标识。
上层台基高1.85米,宽21米见方。砖石混砌圭脚、上枋用青石,其余条砖砌。束腰隐起问柱、壹门牙子。压面石不甚规整,宽55厘米、厚15厘米。无栏板、望柱。台面三层条砖交叉斜铺。下层台基随地势前高后低。毛石砌,明成化年间增建青石栏板、望柱。栏板高80厘米,宽120~150厘米不等,中间镂空作花纹,雕工粗糙,无地伏、寻杖。望柱高1.2米,四隅望柱头圆雕坐狮,其余刻桃形。塔门前矗立明代增建巨石照壁如屏,长8.23米,厚1.1米,高4米。正面镌刻“永镇山川”,照壁两侧条石台阶各五级,宽1.5米。
2.三塔修缮碑记
千寻塔基台旁明代与现代的“三塔修缮碑记”
图片展重现了三塔的旧貌与修缮现场图片
3. 千寻塔塔身
千寻塔塔身宽9.85米,约为塔身高的1/6。第一层高12.04米,二层以上骤变低矮,层高仅66至110厘米。
2至8层塔身宽10.35米。较第一层每面窳出25厘米。据李元阳《补凳甲塔》记载,当为明代所加补贴面砖原因,或与抗震加固有关。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理“地大震,城中墙屋皆倾仆,中塔裂二尺许,人谓塔将复合,旬日复合。”由于外观因素,在加固时1、15、16层并未贴砌。贴砌面砖层后中腰粗壮塔身轮廓呈抛物线形,敦厚坚实。
4. 千寻塔塔顶与塔刹
16层塔檐以上收成方形须弥座,上承覆钵塔刹。李元阳《云南通志·寺观志》称千寻塔:“错金为顶,顶有金鹏,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佛图寺塔、宏圣寺塔及昆明慧光寺等塔均有此装饰,是云南早期密檐塔特点之一。
16层塔檐四隅埋置三通铁拉链一套。链尾穿过塔檐铆固在檐下扁铁箍架上,链端固定塔刹四角垂链。
(二)北(南)塔
北塔(南塔)各距千寻塔70米,平面八角形,中空,密檐十层砖塔。塔身高(台基上皮至塔刹端)39·42米。台基高077米,总高42.19米。北塔(包括南塔)塔身塑砌莲花、斗棋平座,形式繁多的塔形龛及团莲、倚柱等,外观轻盈华丽,和千寻塔庄严雄伟的风格形成鲜明对照,既不同于唐代密檐砖塔,和辽金塔亦有差异。
北(南)塔台基部分经近代重修,上层台基宽9.4米、高1.85米。下层宽12米、高40厘米。基底面积约80平方米,是塔身截面积的2.5倍。按型制分析,该塔台基原似砖砌须弥座,上承塔身。双重片石台基按箱内回填的大理石碴推测,是清末、民国初年重建。
二、历史文化体验区
历史文化体验区包括南诏建极大钟(钟楼)、雨铜观音殿、两幅稀世画卷——《南诏国史图传》《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段功墓、菩提苑。
(一)南诏建极大钟(钟楼)
南诏建极大钟为古代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原钟铸于公元871年,南诏建极十二年,故名南诏建极大钟。据徐霞客游记记载:“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与三塔同为镇寺之宝,惜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6年~1872年)的战乱。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重建南诏建极大钟钟楼、重铸建极大钟。由北京古钟博物馆据历史资料设计,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重铸的建极大钟钟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饰六幅波罗密图案,下层饰六幅天王像,高3.86米,直径2.138米,重16.295吨,重铸的南诏建大钟为中国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所铸的第四大钟,云南省第一大钟。
从钟楼观景台眺望“三塔”与“洱海”
从钟楼观景台眺望“雨铜观音殿”与“崇圣寺”
钟楼大厅富有特色的工艺品专柜
(二)雨铜观音殿
雨铜观音殿内供奉有雨铜观音、阿嵯耶观音、负石观音像、梵僧观音像、水月观音像。
雨铜观音像原铸于南诏中兴二年(公元899年),造像精美,衣纹流畅,被誉为“如吴道子画”,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却在文革期间被毁。1999年根据清末遗存照片精心重铸的雨铜观音像,高12.6米,铜铸贴金,重11吨,造型为大理地区所特有的男身女相:慈祥、善良的女性的脸庞,伟岸挺拔的男性身材,这是不同于中原地区观音造型的地方。阿嵯耶观音为大理所特有的观音,也是大理人最崇敬的一尊观音,造像根据三塔的出土文物,一尊金质的阿嵯耶观音像所铸。负石观音与梵僧观音是阿嵯耶观音的化身,以救苦救难,护佑百姓被广为传颂和崇拜,造像根据大理民间传说所铸。雨铜观音殿二楼展出两幅稀世画卷《南诏国史图传》《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 。
从雨铜观音殿眺望“雨铜观音殿”与“崇圣寺”
(三)段功墓
位于祟圣寺三塔西,东距干寻塔350米,明代以后地方志称段平章墓,原为圆形土丘,直径约8米,高2米,上立石幢,现仅有土丘,墓幢已毁。段功墓经三塔文管所1996年8月征崇圣寺遗址区120多亩土地后,已归三塔文管所管理,并按《崇圣寺三塔文管所保护建设规划》分步实施段功墓的开发利用。
(四)崇圣寺三塔出土文物展(崇圣寺三塔文物陈列馆)
崇圣寺三塔文物陈列馆,位于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中轴线上南侧。1978~1982年间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了对三塔自明嘉靖以来最大的一次维修,维修中,在千寻塔的塔顶(佛教中被称为天宫)、塔基以及其它部位发现了各类文物680余件,是迄今最为丰富一批,有金、银、铜、铁、水晶、瓷、木等材质制作的各类佛像、菩萨像、金钢杵等,有绢、布、纸等书写的各种写经或刻文金属片,有中原输入的青铜镜、瓷器、钱币、印章、金银饰品、珠宝药物等。
1.金翅鸟镶珠鎏金银像
金翅鸟镶珠鎏金银像,梵名迦楼罗,通高18.5厘米,重125克,张翅昂首,栖息在一莲花座上,头顶饰羽冠,头及尾羽屈起作火焰状,尾羽镶水晶珠5颗,该件珍藏于木质金幢中,三塔塔藏金翅鸟仅此一件。
2.阿修罗与乌鸟沙摩明王银像
阿修罗像,一尊,银质木雕莲座,通高5厘米。三头六臂,顶戴宝冠,身贯璎珞,披巾,细腰,结跏趺坐,左一手持盂,二手持大吉利印,三手持镜;右一手持柳枝,二手持独股杵,三手亦持镜。
乌鸟沙摩明王银像,银质,通高17.5厘米,一面两臂,头发逆立作火焰状,头戴骷髅冠,两手持独股杵,赤身,系飘带,四肢有蛇缠绕。
3.东方阿閦如来金像
东方阿閦如来金像,金质,通高8.5厘米,束发,耳鬓有珠饰,身着密褶大衣,结跏趺坐,手结破魔印(即右手抚膝,左手仰置腹前)。
4. 大日如来鎏金铜像
5. 金质阿嵯耶观音像
金质阿嵯耶观音像,金质,通高28厘米,重1115克,背有镂空雕花银质火焰形背光,高发髻,头戴化佛冠,髻上绕有丝束,分多股下垂,袒上身,手结妙音天印,项饰璎珞,戴臂钏,腕钏,细腰,直立,下着大裙,腰带饰花形扣结,赤足,足下有二椎。
6.金质塔模
金质塔模,金质,通高3.8厘米,重5克,方形单层塔。塔刹为盒盖,顶作摩尼宝珠。塔身及基座为盒身,下有莲花座托,盒内原藏水晶珠两颗。
7.宋(大理国)观音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