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古镇(三)童氏宗祠&鼓亭馆

标签:
历史文化前童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童氏宗祠吴越文化 |
分类: 旅游文化 |
前童古镇地处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城西南14千米处,是浙东地区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具儒家文化古韵的小镇。2007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八、童氏宗祠(大祠堂)
童氏宗祠建于明洪武18年,明代大儒方孝孺亲自设计,由塔山童氏六世祖的妻子罗氏率子伯礼、伯谦等四兄弟所建。方孝孺不仅设计了童氏宗祠建筑,而且制定了祭祀制度和童氏族规来维系整个家族的有序性,从此奠定了前童宗族文化的基础。《塔山童氏谱志》记载:“我族有宗祠,制定于方正学先生。”
童氏宗祠平面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正门、戏台、天井、东西厢房及正厅,是封闭式的四合院。门口竖有两对长方形花岗石桓杆夹。
祠内天井宽阔,大厅有32根大圆柱,好比32颗象棋子,隐含全局一盘棋之意。方孝孺题写的“诗礼名宗”匾额高悬当中,点出了前童历史文化的深厚。正厅仍保留了明代风格,而宗祠穿斗抬梁混合结构的木架、卧蚕型的雀替、圆鼓型的柱础、覆盆式的磉盘、五凤楼状的戏台,这种建筑风格始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
厅内立有一块清道光三年的“祖训碑”,是前童先祖教育后代要“耕读传家”、“奉礼完课”的族训。西厢角楼的四柱呈八字形散开,上小下大,四角还有下垂的挡风板(滴水板),被专家赞为国内罕见的构造。这里是全族聚会、祭祀和庆典等活动的场所。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六区(宁波)专署的所在地。大祠堂已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童氏宗祠内“五凤楼”状的戏台
方孝孺因刚正不阿遭受明成祖朱棣诛灭“九加一”族酷刑,连学生、朋友都不放过,前童后人不怕受牵连,为方藏匿遗著,收集遗骸掩埋。后来祠堂西厢还专辟有方孝儒祠,可见方孝孺对前童人影响之大,前童祠堂深厚的历史文化不同凡响。
九、鼓亭馆
前童“元宵行会”是江南独有的传统节庆文化的代表,现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馆内藏有元宵行会巡游时用的鼓亭、抬阁、秋千,大多为明清时原物,是目前国内唯一的鼓亭、抬阁馆。
明代中叶以来,每逢农历正月十一以后,前童的大街小巷,就会热闹起来,还有邻近的栅下、下叶等村的田户都从四面八方出集拢来,锣声鼓声,响彻云霄,传遍山野田园。这是前童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童濠,俗称“濠公老爷”。因为古代的前童水利条件极差,年成的丰歉,常常取决于天时。濠公一马光先,顷己所有,带领乡亲历尽艰辛,终于在白溪流中堵砩引水,灌入百渠千沟,包括古镇的“八卦水系”,都源自这项工程。后来,前童人就以户为单位分成若干护砩养渠小组,一年一轮换,直至今日。
获得丰收的前童人不忘先人的功德,于是衍生出独特的纪念方式——行会。而且定下规矩,年年都要在闹元宵时一并举行。前童后人为了记住濠公的恩德,在前童的塔山脚下造了一座庙宇,内塑濠公像。每当岁时节令,童氏后人都要来祭拜。到了正月十四、十五两天,纪念活动进入高潮,人们抬出濠公像穿行在前童各村庄间,元宵纪念濠公的活动,也一直传了下来延续至今。
为了确保行会活动的安全、减轻抬阁人员的体力负担,现在将抬阁安装了胶轮。



下图中左面的抬亭为现代新造,右面的抬亭为明清原物。
行会巡游时在童氏宗族中挑选形象好、品学兼优的小学生坐在“书院阁”上部。
行会巡游时在童氏宗族中挑选品行端正、形象好、口碑佳的青年男女坐在“爱日阁”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