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018-02-04 22:06:25)
标签:

河姆渡文化

新石器时代

考古发现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博物馆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
  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是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距今约六千到七千年,是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河姆渡遗址景区由博物馆、遗址现场展示和原始生态区三部分组成。1983年,国务院公布河姆渡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1993年在遗址西侧建起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整座建筑造型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表现了先民爱鸟、崇鸟的习俗。文物陈列馆分三个展厅,以三百余件出土文物精品为依托,辅以模型、木雕、灯箱、照片等,展示了七千年前先民的生产生活内容和精神面貌,反映了先民的勤劳和智慧。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1995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文化以1973年发现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命名,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地区东部,并越海东达舟山群岛。河姆渡文化以丰富的栽培稻、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独特的夹炭陶器和精美的象牙雕刻艺术品为主要文化内涵。出土的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上图由上至下分别为第一文化层(距今5600-53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6000-56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6300-6000年)、第四文化层(距今7000-6500年)的的代表性出土文物)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第一展厅:日出而作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文化的稻作农业是中国南方地区史前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河姆渡遗址1973年和1977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颖脉清晰、芒刺挺直,经专家鉴定属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种,以籼稻为主(占60%以上)。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伴随稻谷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农具、主要是骨耜,有170件,其中2件骨耜柄部还留着残木柄和捆绑的藤条。骨耜的功能类似后世的铲,是翻土农具,说明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已进入耜耕阶段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第二展厅:湖畔人家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技术的重要源头。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范围内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蔚为壮观。建筑专家根据桩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层时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这种长屋里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清理出来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说明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纺织工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数量多、种类丰富。在河姆渡发现有芦苇席残片,采用二经二纬的编织法。质轻的木纺轮,连同大小轻重不一的陶、石纺轮。可供抽纱捻线之用。还发现了据认为可能属于原始腰机部件的木质打纬刀、梳理经纱的长条木齿状器、两端削有缺口的卷布轴等。缝纫用的是骨针,有90多件,最小的骨针长仅9厘米,径大0.2厘米,针孔大0.1厘米,与今天大号钢针差不多。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炼泥制陶:河姆渡文化的夹炭陶器是黏土中有意识掺和炭化的植物茎、叶和稻壳等烧制而成。手工制作,泥条盘筑法成型,烧成温度通常在800-850℃之间,在缺氧的还原焰中烧制而成。胎质比较粗厚疏松,重量较轻,吸水性强。晚期阶段,基本上仍用手制,但有的经慢轮修整。出现了三足器、袋足器等较复杂的器形。釜、罐、盆、盘、钵是河姆渡先民日常使用的陶器。【下图中由下至上分别为出土的第一期文化(距今5600-5300年)、第二期文化(距今6000-5600年)、第三期文化(距今6300-6000年)、第四期文化(距今7000-6500年)的夹炭陶器】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双耳深腰陶罐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陶鼎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陶盉

第三展厅:心灵之声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图腾树下:图腾是远古人类自然崇拜的产物,通常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某种动物、植物或其它自然物,具有特殊的神秘力量。鸟和太阳是河姆渡先民表现最多的艺术形象,寄托着他们的稚拙心灵和朴实情感。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木胎漆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漆器有20多件,早期单纯用天然漆漆于木器表面,稍后在天然漆中掺和了红色矿物质,使器物色彩更加鲜亮。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生命永恒:丧葬习俗凝聚着古人对于生命的理解和信仰。河姆渡先民生在村落中聚居,死后埋葬在氏族公共墓地或住屋附近。他们为新生命的诞生欢呼歌唱,也为走尽生命历程的死者祈祷送行。岁月如歌,生命永恒。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艺术杰作: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原始艺术品可分为独立存在的纯艺术品和施刻于器表之上集实用和观赏于一体的装饰艺术两大类,而以后一类数量居多,充分表现了河姆渡人的审美兴趣和文明程度。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艺术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件,该器长16厘米、宽5.9厘米、厚约1厘米,形似鸟窝。器物正中阴刻5个同心圆,外圆上部刻火焰纹,两侧各有一只圆目利喙的鸷鸟向对而视。画面布局严谨,线条虚实结合,图画寓意深刻,有人说它象征太阳,另有人认为是鸟在孵蛋,象征对生命、生殖的崇拜。说明该器物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原始先民已有复杂的精神生活。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