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




清昭陵在辽宁省沈阳市旧城之北,又称北陵,建于1643年,内有隆恩殿、宝城、宝顶、月牙城、大明楼、大碑楼、方城、隆恩门、大红门、石牌坊等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2004年7月在第2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陵区四周设有红、白、青三种颜色界桩,其南面还备有挡众木(又叫“拒马木”)四百四十二架。陵区南北狭长,东西偏窄。陵区最南端是下马碑,其次,为华表和石狮。计有六座下马碑,它们都是成对矗立在昭陵内的。其中两对在陵寝前方,另一对在陵寝东西红门附近。陵前的两对下马碑,一对在新开河北岸,一对在神桥桥南。这三对下马碑至今保存尚属完好,石材都是选用坚固耐用的青沙石。每个碑都有四个戗角石,可起到加固碑体的作用,也起到装饰美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纹,中腰开光部分为碑文。三对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开河北岸的下马碑碑文是满、蒙、汉、回、藏五种文体。碑文:“诸王以下1人等至此下马”。其它两对碑文只有满、蒙、汉三种文体,碑文是:“1人等至此下马”

新开河北岸下马碑



皇太极像
神桥桥南下马碑
石望柱:又名海石榴,桃形柱顶,八棱形的柱体上刻满云纹,其主要用途是装饰和丰富陵寝建筑,使之更有气魄,更加豪华。
石狮之北建有神桥。神桥之西原有涤品井一眼。
神桥:始建于请顺治八年(1651年),3孔拱形石桥,长47米,宽12米,原为青砖铺地。桥下是玉带河。神桥是明清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既有装饰陵寝的作用,也是陵寝排水的渠道,起到保护陵寝的作用。此桥为解放后翻建。
神桥往北为石牌坊。石牌坊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东跨院是皇帝更衣亭和静房(厕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馔造房。
石牌坊:建造于顺治活康熙年间。此坊为仿木架结构,4柱、3间、3楼、歇山式顶子,坊体雕刻多种花卉图案,山东逼真。整个石坊雕琢精细,堪称石雕艺术的精品。石牌坊是陵寝中一件典型建筑物,其主要作用是纪念死者,旌表功德,引导祭陵人进入祭祀状态。
石牌坊以北是陵寝正门——正红门,此门周围是环绕陵区的朱红围墙,又叫“风水墙”。
正红门:建于顺治六年(1649年) ,单檐歇山式建筑,三拱门中正中一间叫“神门”,东侧一间为“君门”, 西侧一间为“臣门”。正红门两侧为一字琉璃袖壁。
正红门内有一条南北笔直的石路叫“神道”,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柱一对,石狮子一对,石獬豸一对,石麒麟一对,石马一对,石骆驼一对,石象一对。这些石兽统称“石象生”。
神道
华表柱:又称“擎天柱”,“万云柱”,是陵寝的装饰性建筑,由底座、柱体、云板、柱顶顶兽、护栏等部分组成。柱顶顶兽传说为北方特产的动物,形似犬,吃人,因其昂首望天的姿势,得名“望天吼”。
石狮:建于顺治七年(1650年)。狮子是百兽之王,作为威震八方,唯我独尊的王权化身,历代统治者均将其应用在陵寝、宫殿前作为显示权威的象征性雕像。

獬豸:传说中的动物,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中国古代执法官的帽子就叫獬豸冠,用它作为石像生,以示皇帝的严正无私。
麒麟:被称为“祥瑞之兽”,头如龙,角如鹿,全身鳞甲,尾如牛,足似马而圆蹄。传说它是一种神鹿,常在太平盛世时出现,在此显示出帝王的仁义至圣。
立马:汉白玉雕成,大小和真马一样,昂首伫立,英姿勃勃,仿皇太极生前最熟悉的两匹骏马“大白”与“小白”雕琢而成。因两俊立功无数,多次保护过主人生命,所以立于墓前,用来永远陪伴主人。
骆驼:黑色石料雕成,由于骆驼在皇太极生前的征战中立下很多功劳,所以用骆驼列在陵前,表示它的功绩与主人同在。
立象:白色石料雕成,其形象高大威严,性情温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寓意广有顺民,江山稳固。

在神道正中有神功圣德碑亭一座。碑亭两侧有“朝房”,东朝房是存放仪仗及制奶茶之地,西朝房是备制膳食和果品之所。


方城: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仿照盛京陪都城堡轮廓外形建造,是盛京成的缩影,也是昭陵主体祭祀区。城高6.15米,南北长146米,东西长120米,城墙以青砖砌成,门洞两侧有蹬道可供上下,这种形如城堡的方城是昭陵的特色之一。

隆恩门:为方城的正门,是单体拱形门洞,券脸石上有二龙戏珠、云纹等图案。门楣正中有门额,外门额光素,内门额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写的“隆恩门”三字。隆恩门上建高大的三滴水歇山式门楼,俗称“五凤楼”。

隆恩殿: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雄伟。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以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为屋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故又显得异常华丽。
西配楼:清代存贮祭祀所需果品之处。2层前后出廊硬山式建筑,是明清皇陵中昭陵独有的建筑形式。

焚帛亭:它是一座用汉白玉雕制的,正方形歇山式顶子,大脊正中有一火焰宝珠。此亭是大祭时焚烧祝版、纸张及金银锞的地方。烧祭时主祭人要站在月台西南角的“望燎位”上观看,以尽孝道。这种仪式叫“望燎”。是祭扫的最后一道程序。
角楼:重檐歇山式十字脊,四面出廊,内外檐下梁坊满施彩绘。大脊正中装饰琉璃宝葫芦,飞檐四角下各坠风铃。角楼可供官兵登楼远眺,起到保护陵寝安全的作用。

明楼:又称大明楼,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明楼前檐挂有匾额,“昭陵”二字,满文星为“光耀之陵”,以满蒙汉三种文体书写。1937年5月29日,被雷火烧毁,1939年修复。
明楼内立有一块用汉白玉制成的墓碑,碑高约6米,碑额浮雕二龙戏珠,碑身用汉、满、蒙文镌刻着“太宗文皇帝之陵”的字样,满文正中,蒙文在左,汉字在右,碑石表面原用朱沙涂成红色,碑文描金,碑身四周刻有游龙纹。此外还雕琢各种花纹,并涂成红、黄、白、蓝、绿五色,十分鲜艳。此碑又叫“圣号碑”或“谥号牌”,即刻写太宗“庙号”及“谥号”的碑。

月牙城:步入大明楼券门是月牙城。月牙城又称哑巴城,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名月牙城。城高约96米,北墙正中有彩色琉璃照壁。月牙城是陵寝建筑布局中方城与宝城中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利用两侧蹬道上下方城和宝城。


二柱门和石祭台:隆恩殿后的二柱门和石祭台,又名冲天牌楼、照牌。悬山式琉璃瓦顶,方形石柱间有两扇木板隔扇式对开门。
石祭台长5.9米,宽1.6米,高1.3米,汉白玉雕造,须弥座式造型。祭台有五件石雕:正中为香炉(又叫“海山”),两侧有香瓶、烛台各一对。这座祭台式大祭时“举哀”和献奠酒之处。
宝城、宝顶、地宫:宝城又名“罗圈墙”,是一座半圆形的城。城高6米,周长202米,青砖垒砌,上面有起象征作用的垛口和女儿墙。宝城中间的人工堆起的陵山“隆业山”叫宝顶,又称“独龙阜”,高7米,周长约110米,用三合土(白灰、砂子和黄土)夯筑而成。为仿效祖陵(永陵),在宝顶中央栽有榆树一棵。宝顶之下是安葬陵主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宝宫的地宫。

西跨院:又称宰牲亭,建于康熙年间,占地近400平方米,是祭祀前宰杀上祭用的猪、牛、羊等牲畜的场所,院内宰亭及馔造房清末倒塌,现存遗址有基石、破损建筑石料、灶台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