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创红色历史歌舞剧《延安保育院》

标签:
革命圣地历史旅游 |
分类: 革命纪念地 |
《延安保育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抗战时期为保育儿童而成立的延安保育院之真实历史为主题的大型原创红色历史歌舞剧。演于全国唯一的、为一部革命题材歌舞剧打造的专属剧场——“延安圣地大剧院”。
《延安保育院》是一部融历史性、民族性、艺术性、创新性于一体的红色经典歌舞剧。全剧取材真实,结合舞蹈、民歌、秧歌、道情等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革命年代的真实氛围,使观众在震撼中得到启迪。
剧作集合了当今世界一流的作品、舞美、灯光、音效等专家,运用了高科技的三维成像技术,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最为先进的理念和设备,为观众营造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的多维感受。
演员队伍中有17个孩子,最小的仅三、四岁,小演员培养的难度之大,更新换代率之高与同类剧目相比,绝无仅有!
时代背景
民族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与日寇浴血奋战。无数抗日志士奔赴前线,英勇捐躯;大量党的领导和骨干因为要领导边区建设、指挥军队作战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抚养与教育。这些孩子是革命的后代、祖国的蓓蕾、民族的未来,为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培养民族未来的主人,于1938年7月,由进步人士、社会团体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起成立了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宋庆龄、何香凝、邓颖超等13人为名誉理事,杨芝芳兼任院长,负责接收培养边区干部(如毛主席的孩子李讷、李硕勋的孩子李鹏、刘伯承的孩子刘太行等)、军人的子女和革命烈士遗孤。众多革命后代在保育院学习生活,继承了革命精神,见证了那段特殊的历史。
序幕
用低沉的音乐沉浸在革命战争年代,硝烟弥漫,生死相依。一位英勇的母亲战士不幸遇难,给孩子的留念仅仅是一顶写着“宏远”的军帽。
第一幕 “回家”
战争中幸存的宏远,在收养他的革命战士的关爱中长大,为了让他能够更好的品尝生活的快乐,战士们把他送到了一个属于受伤孩子们的大家庭——延安保育院。初来乍到的他,满心孤僻,全然不顾保育员们的爱护,更融入不到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感人故事在舞剧中的展示:夜晚,孩子们在保育员的安抚中入睡,突然,野狼出没,惊醒所有睡梦中的孩子,喊叫声凄惨悲凉。保育员们用仅有的煤油灯和孩子们心中的星空重新点燃了这些幼小心灵的欢乐与希望,让每一个祖国的蓓蕾得到捍卫与永生。
小女孩豆豆的父亲从来没有听到过一声“爸爸”,组织特批三分钟时间与女儿通话,由于夜色深邃,战火连天,信号中断,直至牺牲也没有听到那一声稀有的“爸爸”。


第二幕“成长”
“又学习,又玩耍”,毛主席的话语掷地有声,保育员与孩子们一起丢手绢、滚铁环、学纺线、爬战壕,保育院浓浓的爱滋润着每一位孩子的心,那共同编织的闪闪红星是一种生命的捍卫,更是中国人民永不泯灭的誓言。宏远丝毫没有为这些许的欢乐所动容,仍旧封闭着自己幼小的心灵,院长和保育员们决心要帮助他彻底打开心结,将更多的关爱赋予他。





感人故事在舞剧中的展示:战斗打响,保育院全体人员需要撤离,因资源有限,必须有一个孩子留在战火地带。在院长百般为难之际,女儿红霞轻轻地拉了拉母亲的衣角,“妈妈,我留下!”稚子之心,美在无邪。一句稚嫩纯洁的话语使得孩子们之间的依恋之情急剧上升。院长面对女儿的大义,只有用自己贴身的红围巾做为女儿的保护伞,而心中的万般无奈与不舍只有自己品尝。


第三幕“转移”
孩子们在烈日与风雪中转移,上演了一幕幕军民鱼水与生命捍卫的画面。雨雪中的行进、祈雨的真切、母爱的渴望、生命的救助;难的困苦、痛的心彻、爱的伟岸、生的渴望,深深地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安塞腰鼓那振奋人心的气魄征服了大地,征服了所有的苦难,就像祖国美好的未来一样,绽放在人们心际。保育员为救助脱离队伍的宏远,被山石砸伤,宏远的心微微有些颤动与愧疚,但仍不愿丢弃唯一的纪念——红星军帽。
感人故事在舞剧中的展示:红霞独自坐在树下想念远离的母亲,思绪深深地陷入悲痛与坚韧当中。手中的蒲公英飞向远方,飞向自由,飞向美好的未来,却飞不到妈妈那张熟悉的面庞,但她仍旧懂得,短暂的分离是为了更长久的相聚,她要把洁白的牵挂带给分离的人。危机降临,红霞丝毫没有发觉,放羊老人用枪声解救了这个幼小的孩子,自己却走向生命的尽头。




第四幕剧名“东渡”
黄河奔腾,气势宏伟,战士与孩子们互助互爱,团结一致,抢渡黄河,院长为救助宏远被无情的漩涡卷走,一声凄厉的“妈妈”终于从宏远口中迸发出来,他的心灵彻底的得到了释放。黄河的水带走了一个母亲离去的消息,却依然流向远方,它告诉人们,母亲,支撑着天与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坎坷的生命都将在母亲的祝愿中得到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