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SSPUJSW
SSPUJSW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066
  • 关注人气:1,3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名茶典故与鉴赏之“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蒙顶仙茶”

(2011-03-04 21:16:38)
标签:

茶文化

蒙顶茶

黄茶

文化

分类: 茶文化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蒙顶仙茶

蒙山茶,堪称中国名茶中的“老寿星”,是现有中国名茶中承继延续年代最久远的,已逾二千载。“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是大诗人白居易称颂蒙顶茶的诗句。陆羽《茶经》品评天下名茶曰“蒙顶第一,顾渚第二”,可以说是老牌名茶。自西汉末年起,蒙山即开始种茶,“蒙茸香叶如轻罗,自唐进贡入天府”,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起,蒙顶山茶即被列为朝廷祭天祀祖与皇帝饮用的贡茶,直到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一千多年间,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奉献给帝王享用,这在中国茶史上,也是罕见的。

据史料记载,蒙山植茶始祖为西汉人吴理真。有一宋刻《甘露祖师像并行状》石碑云:“师由西汉出,吴氏之子,传名理真。自岭表来,挂锡蒙山,植茶七株,以济饥渴。”

古代蒙山跨雅州、邛州、泸州和名州四州县,包含漏阁、七盘、始阳、天台和上清五岭,五岭之中以上清峰最为著名。唐宋以后,蒙山仅指五岭之一的上清峰。五代蜀毛文锡《茶谱》中说:“蒙之中顶茶,尝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

宋人陶谷在《茗荈录》中,还记述了到蒙顶种茶的另一个人物:“吴僧梵川,誓愿燃顶供养双林傅大士,自往蒙顶结庵种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绝佳者圣阳花、吉祥蕊,共不逾五斤,特归供献。”

贡茶时,正片贮于两个方形银瓶中,瓶高四寸二分,宽四寸。陪茶也分装锡瓶。银瓶、锡瓶都盛入木箱,用黄绸包裹,丹印封住。入贡前,县令又卜选吉日,穿朝服向京师方向叩拜,选派得力官吏解送,经过的州县,都悉心加以护送。这似乎已不是采茶制茗,而是在膜拜圣物,祈求苍天的保佑。十二僧人、三百六十五叶,象征十二月、三百六十五天,暗含岁岁平安,年丰收之渴求。

从以上几则史料记述看,蒙山茶早期产量很有限。山上起初只植茶7株,春天采摘3日仅可得二三两茶,吴僧种茶3年所获不逾5斤。蒙山茶产量的增长在中唐以后,唐杨华《膳夫经手录》对蒙山茶的兴起和发展有个概述:“蜀茶得名蒙顶也。元和(公元806-820年)以前,束吊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于是,清人杨复古把蒙山茶分为正茶、陪茶、凡茶三等:“有茶七株产石上……纵多一百余叶,名曰仙茶。云系甘露大师俗姓吴所手植者。其种来自西域,东西各有陪茶。系后人补植,其茶则高耸大树,故所采之茶,陪茶多于正茶数倍。尝细验仙茶,远胜陪茶,而陪茶又远胜凡茶。盖仙茶较凡茶,叶独厚,色亦较凡茶独深,一种清香之味,实非凡茶所能及。”(《梦阑琐笔》)

当然,蒙顶茶也确实无愧名茶称号。蒙山属四川邛崃山脉,横跨名山、雅安两县,山势巍峨,峰峦挺秀。难得的是,此山不见幽深的峡谷,也不生嶙峋的怪石。初春开始,这里常常阴雨绵绵,古人云:“漏天难望蔚蓝天,十日曾无一日睛。刚得曦阳来借照,阴云又已漫空生。”而且,大都夜雨昼晴,不影响光照需要。因此,蒙山上有天幕(云雾)覆盖,下有精气(沃壤)滋养,这样的气候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蒙山茶历史长达二千多年,这是指产地依然,茶名依然,不过,茶叶的采制方怯和品饮方式却是不断在演变。西汉末年至东汉称为“圣阳花”、“吉祥蕊”的,是一种采细摘嫩,经手揉烘焙的散茶;东汉至唐初饼散并存,开始做成“蒙饼”;唐宋列为贡茶后做成精致的汤饼或团片。到明代蒙山茶又制成芽叶散茶。

蒙顶茶是蒙山所有茶的总称。唐宋以来,川茶由于蒙顶贡茶而闻名。历代进贡的名茶,品名有雷鸣、雾钟、鸟嘴、白毫等,以及凤饼、龙团等紧压茶。由于茶质高,连同传说的渲染,蒙顶茶为历代文人所讴歌,视为茶中珍品。

目前,蒙顶茶的主要产品有蒙顶甘露,蒙顶石花,蒙顶黄芽等,属于黄茶类的黄芽茶。宜选用无色透明玻璃茶具以 80的热水采用“上投法”沏泡,它的特点是外形紧卷多毫,色泽嫩绿匀润,芽叶纯整;汤色黄绿,清澈明亮;香气芳郁,回味香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