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以PS估值房地产企业,万科,融创,D.R. Horton,PULTEGROUP,横向比较研究,2017年9月26日
(2017-09-26 12:11:23)分类: 房地产-REITS-万科A |
记录:以PS估值房地产企业,万科,融创,D.R. Horton,PULTEGROUP,横向比较研究,2017年9月26日星期二。
万科,融创,D.R. Horton,PULTEGROUP,生意模式类似:批发土地+零售房屋,采用PS指标对销售型企业进行估值,并无问题。唯有PS指标与毛利率,净利润率,杠杆率有直接关系。
保守投资者对SALES,以合并报表口径的收入为基准;激进的投资者,甚至以预售销售口径为基准。为何不能:以报表收入口径为基数,以0.5×PS买入行业标杆万科,轻松赚确定性的钱呐?2016年8月19日星期五,笔者以24.60元/股卖出万科A,以2016年为基准:PS1=1.2倍,PS2=0.74。回顾起来,接近保守合理估值,确实没有办法赚到击鼓传花的钱。
【对高周转房企,利润释放之前,用ps和毛利率,结合货值和有息负债规模进行估值比较合理。否则利润释放的时候,股价要涨5-10倍。】每过3-5年,香港市场就会给予一个拨乱反正的机会。
2012-2013的地产股行情,主流地产股市销率都在0.6-1.0左右了。目前按照2016的市销率目前主流地产股大约0.3左右。如果按照合理的估值中枢,权益销售给0.8-1.2ps很合理。按照实际销售的0.6-1.0ps合理。
内房股过去10年一直低估,2009年,2013年有两次拨乱反正,市销率到1.0左右合理位置。但是从2010年开始,全世界开始逐渐对人民币资产折价定价。
以融创为例,本轮拨乱反正估值可能提升6-8倍,从0.15ps到0.8-1.0ps的合理估值,甚至出现泡沫到1.2-1.5。 融创这样的公司,合理ps应该在0.5-0.8左右。对应市值差不多是1800亿-3000亿左右,然后每年30-40%的成长性。考虑到成长性,如果内房股牛市来临,融创我认为可以给0.8-1.2ps,也就是2400-3600亿。
每一轮牛市港股都不缺乏10-20倍股。05-07年,第一集团涨幅在10-18倍。09-11年,第一集团涨幅在6-8倍。11-13年。第一集团涨幅在5-7倍。14-15,第一集团涨幅在 2-3倍。16-18年?这一波地产行业跟05-07年类似,是全国各线城市,是全世界的地产大牛市。但是股市很难重复昨日疯狂高点,好在本次行情的起点估值是历史最低的。
【市销率1=市值/收入(人民币),以历年中位数统计。】仅对PS指标而言,我国行业标杆万科PS=1.0属于合理估值。而美国最高规模霍顿房屋,达到1.0市销率就已很疯狂。毛利率,净利润率,杠杆率,差异很大,切莫混淆。
万科A:最高=2.7,均值=2.1,最低=1.3。(极限最低值=0.49,2014年)
万科B+H:最高= 1.7,均值= 1.1,最低= 0.7。(极限最低值= 0.24,1999年)
融创中国HK:最高= 0.71,均值= 0.55,最低= 0.37。(极限最低值= 0.19,2012年)
D.R. Horton:最高= 1.0,均值= 0.8,最低= 0.5。(极限最低值= 0.18,2008年)
PULTEGROUP:最高= 0.8,均值= 0.6,最低= 0.4。(极限最低值= 0.24,2008年)
以2017年最高股价的PS1估值:
万科A:1.57
万科B+H:0.99
融创中国HK:2.8
D.R. Horton:1.0
PULTEGROUP:0.95
【市销率2=市值/銷售金額(人民币)】 激进的投资者认为:市场价格提前反应,当前预售2年以后转为收入(竣工)而带来的利润释放。我认为:这是观察市场的重要方向。
万科A:最高=1.7,均值=1.3,最低=0.8。(极限最低值=0.33,2014年)
万科B+H:最高= 1.3,均值= 1.0,最低= 0.7。(极限最低值= 0.4,2016年)
融创中国HK:最高= 0.5,均值= 0.4,最低= 0.2。(极限最低值= 0.14,2012年/2016年)
碧桂园HK:最高= 1.3,均值= 1.0,最低= 0.7。(极限最低值= 0.23,2016年)
(万科是全口径销售金额,融创/碧桂园是权益销售金额)
以2017年最高股价的PS1估值:
万科A:0.91 (注:全口径销售金额4700亿)
万科B+H:0.6
融创中国HK:0.62(注:权益金额2000亿。)
碧桂园HK:0.66(注:权益金额4000亿)
以销售金额为基准的PS指标看,万科H,融创中国,碧桂园都是低估范围内。
【毛利率/净利润率/杠杆率】长期看,利润率下降,降杠杆是大概率。谁能准确预测,2年以后的利润率?以合同銷售金額为基准的PS估值,是建立在毛利率/净利率稳定基础之上的。以融创为例:2010年至合同销售均价从1.1万/平方米,持续提升至2015年度2.1万/平方米,毛利率却从40%下滑至13%左右。
毛利率:
万科:30%
融创中国HK:24%
D.R. Horton:19%
PULTEGROUP:16% 2016年=27%
净利润率:
万科:11%
融创中国HK:13%
D.R. Horton:4%
PULTEGROUP:3%
杠杆率:
万科:
融创中国HK: 2016年=12.5
D.R. Horton: 2016年=1.7
PULTEGROUP:2016年=2.2
***** 以下来自网络 *****
https://xueqiu.com/5819606767/92859586
DAVID自由之路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发布于09-23 15:14
ps大法为内房股定价合理否?
ps大法为内房股定价合理否?
纯理论探讨,说的不对莫喷。
现在很多人认为内房股应该放弃nav估值,要用ps大法,基本逻辑是如果一个地产商今年卖了1000亿房子,理论上有10%净利润,在两年后会带来100亿利润,按10pe估值,那么该企业估值应该1000亿,也就算ps=1是合理估值。
一个净资产400亿的企业,如果三年后销售额做到6000亿,那么该企业应该估值6千亿。
假设中国楼市持续火爆三年,该企业真的做到了6000亿销售额,19,20,21年净利润是300亿,400亿,600亿,公司净资产做到1700亿。
第四年楼市冷了,后面怎么估值?再回过来用nav法则吗?
美国最大房产开发商市值100多亿美元,全球大部分地产商最后会自持物业,因为现在商品房买了能住100年,大家都有房子后,必然地产开发强度会下降,美国这样靠移民支撑的国家,一年才新建一亿多平米,中国一年15亿平米建设强度,未来肯定会降下来,而不是线性增长。
这一天可能是三年后,也可能是十年后,假设来临,地产商干什么?把净资产分给股东散伙?好像没人这么干。最大的可能是转型为自持物业。
但问题来了,中国楼市租售比很低,不论住宅还是商业地产,此时该怎么估值?是不是净资产要打折?SOHO中国就是例子。
而内房企业净资产做到ps=1的估值需要多少年?
当然,疯狂的市场完全可能把股价炒到1ps。
@小兵oo9
内房股过去10年一直低估,2009年,2013年有两次拨乱反正,市销率到1.0左右合理位置。
但是从2010年开始,全世界开始逐渐对人民币资产折价定价。在我看来,人民币资产应该是全世界最高估值的资产,如果道琼斯20倍pe,a50应该25倍,恒生国企应该25倍pe。从pb上看更科学。
看空中国,首当其冲就是看空内房,内房大部分时间都在超级低估到合理偏低之间运行。
以融创为例,本轮拨乱反正估值可能提升6-8倍,从0.15ps到0.8-1.0ps的合理估值,甚至出现泡沫到1.2-1.5。也不是没有可能。融创今年4000亿,明年6000亿,2018年8000亿销售。我个人给5000亿估值。2018年实际销售利润大概是700-800亿。合理市值8000亿,折现到今年,5000亿。
我是比较理性的投资者,因为比较理性,我拿住了2只10倍股,还有3只5-6倍股。我希望融创是第一只30-40倍股。
恒大上涨,最大受益者是快速发展中的高周转巨型房企,也就是融创和碧桂园。对高周转房企,利润释放之前,用ps和毛利率,结合货值和有息负债规模进行估值比较合理。否则利润释放的时候,股价要涨5-10倍。
未来5个月,融创可以销售一个中海。凭什么才给中海1/3不到的估值?
$融创中国(01918)$ $碧桂园(02007)$
$融创中国(01918)$
融创这样的公司,合理ps应该在0.5-0.8左右。
对应市值差不多是1800亿-3000亿左右,然后每年30-40%的成长性。考虑到成长性,如果内房股牛市来临,融创我认为可以给0.8-1.2ps,也就是2400-3600亿。
你跟我说恒碧万?我觉得恒碧万也**低估。大家一起涨,把空间打开。
可惜我喊了一年内房股低估,内房股还处于熊市中,估值太低太低,看不下去。太没面子,太没面子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我95%仓位地产股。跟风需谨慎。
小兵oo9:
港股地产股仍处于超大熊市底部
目前地产股还处于超大熊市的底部,无论 $新城发展控股(01030)$ $融创中国(01918)$ $碧桂园(02007)$ 中国恒大
历史总是轮回轮回轮回
2012-2013的地产股行情,主流地产股市销率都在0.6-1.0左右了。
目前按照2016的市销率目前主流地产股大约0.3左右。
按照2017吹牛b的预期的销售,市销率0.2左右。
假定50%吹牛皮成分,那么目前0.25倍2017年市销率
本轮行情市销率看到0.6,也就是地产股还有140%涨幅。如果能见到1.0,那就是集体4倍股。
你说对了,有时候我就这样傻,就看市销率。因为目前不需要细算账,是一目了然的低估。
不负责任的吹牛b,目前还是地产股大熊市底部。
据此操作,亏钱了别找我,因为我比你亏的还多。
赚钱了打赏我。
回复@三万英呎: 内房股隔几年就爆发一次,每一次牛市,每一次阶段行情绝不缺席。别问为什么,内房股有足够的价值支撑上涨。
如果按照合理的估值中枢,权益销售给0.8-1.2ps很合理。按照实际销售的0.6-1.0ps合理。
融创今年估值下限给2000合理,然后在此基础每年有40%-50%成长性。
如果把融创看成成长股,
2017-2019,3000亿,4500亿,6000亿销售。
给1.2ps也不贵,股价大约88.48元。
这是融创的乐观展望。
$融创中国(01918)$
不过你可别信,我一向靠打赏为生的。
https://xueqiu.com/6254918995/87971463
内房股的投资逻辑
一,gdp
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在gdp占比超过了20%,间接影响估计达到30%。
房地产销售下降10%,影响gdp 2%-3%,也就是如果gdp要确保6%以上,除房地产外其他产业,要增长10%-13%。这其中的难度,经济学家去算吧。
所以我觉得,全国地产销售下降10%,就是容忍极限了。那么房地产销量有没有可能下降10%,当然有,即便很微小,也有。但综合考虑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我认为可能性很小,如果真的发生,中国各行各业的日子都不好过,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
二,我们假定中性和悲观两种情况。
首先从货值和推盘角度,恒碧万明年比今年推盘增长20%-30%,融创推盘增长50%-60%。
1、悲观情况,全国房地产销售下降10%,宇宙四大房企由于集中度上升,领先行业20%—30%左右,也就是宇宙四大房企,2018年仍有10%-20%的销售增长。
假定4大房企去化率一样(融创的去化率还是具备一定优势的),比今年低5%。
那么最终融创的增长仍将达到40%-50%。领先4大房企。
2,中性情况,2018年地产小年,前紧后松,房地产销售维持2016-2017年的销售额,也就是0增长,0增长意味着房地产在gdp中的作用每年下降1%,从长期看这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地产的贡献率下降,但5-10年内仍然是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石,比如到2027年,房地产贡献率就下降到gdp的10%左右了。
那么这样的趋势下,由于行业龙头的集中。
巨型房企每年15%-30%的成长性,继续维持3-5年,集中度再上升1倍。然后或早或晚转型成综合性企业。
那么恒碧万仍然具备15%-30%的成长性,目前按照当期销售来估算,大约3-4倍pe。
融创呢,仍然具备30%-50%的成长性。按照房屋销售估算。大约2-3倍pe。
最后呢,是企业文化,团队,领袖分析。此处省去1918字。
$融创中国(01918)$
$碧桂园(02007)$
$中国恒大(03333)$
三、空间
每一轮牛市港股都不缺乏10-20倍股。
05-07年,第一集团涨幅在10-18倍
09-11年,第一集团涨幅在6-8倍
11-13年。第一集团涨幅在5-7倍
14-15,第一集团涨幅在 2-3倍
16-18年?这一波地产行业跟05-07年类似,是全国各线城市,是全世界的地产大牛市。
但是股市很难重复昨日疯狂高点,好在本次行情的起点估值是历史最低的。
我估计第一集团涨幅在8-12倍之间。目前是3倍。
未来还有2-4倍空间。
比如融创今年3000亿左右,明年4500亿左右,明年达到0.6ps,市值2700亿,还有4-5倍空间。
四、融创的5层逻辑
1,地产板块估值回归,目前正在进行中
2,融创,6-7-8月销量300亿常态,每月贡献20亿利润,目前市值不足600亿。
3,2018年,融创推货预计相当于恒碧万的80%,销售额也极有可能达到恒碧万的80%,甚至更高(暂时不做预期)
4,老孙的大格局(不许再说乐视,我都100%计提损失了 [哭泣] ),操盘能力,高品质的房子,改善型住房的需求。这是融创的硬实力,在未来4强争霸赛中,转化为利润率和去化率,这是融创最有力的武器。
5,这是所有龙头内房股的大逻辑。你赚了钱,会不会买更好的房子自己去住,如果你在巴黎,纽约,悉尼,香港,上海,拥有3-5套房子,你永远都是富人。全世界70%的财富最终都沉淀在不动产里。因为这些是有限的资源。
2020,4强门槛最低3000亿,最高看到10000亿,融创预定一张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