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文字改革的必要性分析报告

(2011-12-03 17:48:05)
标签:

杂谈

分类: 自言自语

此文原作者罗书记员,整理者是我,之所以这样说,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尊重原创者。因为根据聊天记录整理,可能略有凌乱,请仔细阅读全文后,抛却个人感情色彩,理性评论,谢谢。


    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字最大的区别就是组成元素的区别:拼音文字组成的最小单位是词,而非拼音文字最小单位是字,词虽然是由字母组成的,但是从语义上来说纯字母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语义上不可进一步拆分。但是非拼音文字的词不同,组成词的字本身是有含义的 ,而且造这个词的人,往往会试图用一种描述性的方式,挑几个现有的字来组成一个新词注意他挑字的原则是试图描述这个新词 ,也就是说,非拼音文字的词的含义,是可以靠猜的而拼音文字的词,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是不能靠猜的。

 

也许会有人把这个作为非拼音文字的优势来说,但我接下来要说的劣势可以让你完全无视这些优势了。中文认识三千个汉字,一般报纸文摘的阅读就完全没有障碍了。英文,你光认识六千个个单词?不好意思,你想看报纸你还是最好在家里备本字典吧,否则会觉得自己依然是个文盲 

然后我们剖析一下这个事实的影响,中文词汇相当一部分状态都是似懂非懂,而拼音文字的词汇,通常只有两种情况:懂或不懂。作为一个有阅读需求的老美,遇到不懂的词,大部分人只有一个选择,查字典。作为中国人,则可以猜,猜得准不准,精不精确,只有天知道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中文词汇的概念可以不断的被偷换,很多词汇可以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染上一些特定的颜色这就是对词汇意义无法准确把握的一个副作用。

这是劣势之一。


 

劣势之二,这种组成词汇的方式其实是对逻辑思维的一种摧残。我们有时候会把一些英文短语一些看似怪异的组合拿出来八卦一下,明明两个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的词,组合起来却是另外一个不相干的含义 。中文的词大多数都是这样,比如如果要是有一篇写给美国人看的说中文奇怪词汇的文章,那简直可以把整个辞海都搬过去了。比如,小提琴 means violin not “little carry up musical instrument” 火车:means trainnot “fire vehicle”

要说中文容易,容易在于你不需要记忆太多的字,要说难,就是你如果逻辑思维太强,就永远会纠结于这些词到底是怎么来的

形象化本身的影响是不是正面的,先撇开一边不说,这个形象化本身也不一定是准确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三个对应的英文单词是violinviolacello看起来中文要聪敏多了吧,千万别沉迷于这种小聪明,你以为这个中文名字的区别就一定能反映本质么?大提琴是比小提琴体积大这个没错,但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比谁大呢?低音提琴的英文是contrabass。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文造词的那个人他不是全才,他不知道所有的东西,他也不能总览全局,所以他即便想从描述性的字来造词,所用的这种描述方式也未必是最准确的。如果要是他当时知道还有一个contrabass这种玩意,比cello还要大,他还会这么取中文名么?

除了眼界的影响以外,时间的影响则是另外一种局限性。因为取名的那个人没有穿越技能,所以他无法得知他所赐名的这个东西以后会是个什么样子,他只能以他当下的理解来描述但是时过境迁,有可能东西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但是依然还要背着很久以前一个莫名其妙的人给它取的一个莫名其妙的描述性名字。这对一个完全没有见过取名时本尊样貌的新接受者来说,难道不是一种折磨么。比如,火车你看看现在的train,火呢?crosstie叫枕木,可是木头呢?我只看到水泥啊。汽车?那不烧汽油的咋办?孩子问咱家车车是电动的呀,为啥叫汽车?我咋说?小汽车:means carnot little gasoline vehicle。和一个美国人说little gasoline vehicle,他第一反应一定是motorcycle,为什么?motorcycle明显比carlittle啊。现在看看,最没有歧义的,最不容易被误导的,也不会担心随着时间而导致语义迁徙的词汇,居然都是一些音译词,比如坦克,拆开来看,这个词是无法被理解的。

知道老外为什么学不会中文了么,或者说,知道为什么用拼音文字的老外有时候看起来总是那么死板了么。


 

现在说完了区别,说完了对语义理解的影响,对逻辑思维的影响,进一步引申一下,说说对创新的影响。语言文字本身的作用是交流,但语言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交流 ,对于大多数来说,语言习惯也就是其思维习惯 

用字母文字命名事物的时候,非常之方便,用几个字母按照某种音组合,就出了一个新的名词。这个新名词本身也许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此时我们需要的不是解释或描述它,很多时候我们仅仅需要赋予一个独特的名字以标识它,而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新东西是以后的事,有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真正认知。字母新文字本身有语音,我们可以用语音来交流,让别人知道这个名字,于是才能传播出去。这样,这个新东西就在概念中存活下来了,也传播出去了,并在今后的研究和实验中逐步深入对其的认识和理解。这是使用字母文字的民族的认知过程,它非常符合人类认知从无到有,由知之甚浅到知之很深的自然发展过程。

那么使用汉字的民族呢?难了。因为每个汉字都有语义,而常用的汉字只有三千来个,那么任何两字以上的汉字词汇本身,都是既有语义的组合,也就是旧概念的组合。我们无论如何将旧概念组合,很难凑出个新内容来。它们无法有效地为新事物命名,至少非常难,或至少会产生很多误会。精确表述,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这个命名方式只能是解释或描述已有的事物,属于后验性的,无法用于对新事物的命名,当你不知道一个东西是什么的时候,你怎么能描述它呢?最好给它起一个没有字面语义的名字,而汉字则不能给出一个抽象的无语义的名字。因为你只能对既有的东西描述,别人创造出来的,拿来为我所用 ,并非自主自发意识到的,或者,自主自发也许意识到,但无法表达的。因为你没有表达的工具,那么有想法你也留不住,任由想法去了不再来,所以无法总结规律,就无法掌握规律中隐藏的逻辑 ,所以只好靠感觉”“体悟经验 。汉字命名的过程,是个描述或简单解释的过程,比如:小汽车。所以用汉字的民族对新的东西一点都不敏感,它们无所谓,因为他们缺乏为新事物存活而趁手的文字工具。

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假设当年乔布斯他老娘云游中国,恰巧把他生在神州大地了。然后N年以后,他依然风流倜傥英俊潇洒地长大,创新思维活跃。然后突然有一天他想创造一个全新的硬盘式MP3播放器。他应该管这个叫什么?苹果牌硬盘式音乐播放器?你觉得和ipod这样一个浑身散发着气的名字比,谁更像一个全新的事物,而谁更像改良?如果ipod硬盘式MP3”了,如何和市面上其他硬盘式MP3”区分开?同时张三李四王麻子这样的取名方式是中文不认可的,中文传统思维不认可除了描述性表达以外其他的命名方式。比如要是你管地动仪叫王麻子,别人会以为祖冲之疯了。描述是有穷尽的,而且有可能是不准确的,也有可能是现在准、将来会变得不准的

 那些新的发现发明不是没有敲过中国人的脑袋,但因为无法命名它们,所以中国人也懒得去理会,于是它们也就随着命名过程的复杂、迟缓或缺失而从手中溜走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数千年也没发明什么玩意,即便是发明了或发现了,也停留在原始认知的地方不能进步。因为人类的认知依赖于名词的负载和描述。

中国人用汉字很难做到正名,也就是无法为所有瞬时出现的概念或现象赋予其独自的恰当的名词,并且这些名词必须干净不存在误导 。我们的语言注定不可能命名不存在的东西,但是人家可以,并且不断把不存在,变为现实。

中国人历经3500多年,以人类总人口1/5之众,在和欧洲差不多大小的土地上,发明创新不到人类现有发明创新的万分之一。这个事实无法反驳,要说文化上没问题才奇怪了。

一旦造字完成了,语言就止步了 ,或者说,新理念就止步了,请注意,中文是不允许你自己造字的,也就是不允许使用一个全新的概念。


 

此外,日本和韩国都先后经历过文字改革,台湾没有。在二战结束后的这几十年内,这三个国家(罪过罪过,我不小心台独了)都在各自发展,可是三十年后依然高下立见。日本有东芝索尼日立三洋松下、韩国有现代三星LG。台湾最多的是富士康之类的血汗工厂。这个和文字改革有关系么?我不敢说一定有,但是也不见得完全没有。

具体说说日本是怎么进行文字改革的,有很多人说日本文字改革的内容是废除汉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肯定是改革不成功的。文字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允许直接使用假名创造新词汇,至于原来的汉字,并没有限制使用,而是任其自然,至于结果你也看到了。日本后来源源不断产生的新词汇、新概念、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用假名来命名,因为太方便了,甚至很多之前用汉字的词汇,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用假名来写,这不是别人强迫的。这种开放一种新的方式,然后让使用者自己去选择的过程,有代表性


 

 

 

有一种说法是,地理因素决定了西方和中国的区别。我们是土地为命的农业文明欧洲一直都是海洋文化的商业文明 商业文明重在交流,而农业文明决定了我们对土地的渴望,所以中国人有一种特别的大一统思想 因此汉字和思维禁锢到底谁是因谁是果这个不好说,也有可能是土地禁锢思维模式从而禁锢汉字,但是是否汉字又反过来又能影响思维模式,或者说是加固这一种思维模式。语言,尤其是词汇的表述,不应该是描述性的或者说应该尽量避免用旧概念来描述新概念

其实我是很认可中文的艺术性的 ,所以我应该一辈子不会放弃说中文,不会跟中文决裂我只是会尝试尽量摆脱其对我思维的影响 。仅仅只是从美学的角度欣赏一下就行了  就像我无法用音乐的方式思维,也无法用音乐来交流一般。但是不代表我不可以欣赏音乐。语言本身脱离了工具性,我认为也还是有独立的艺术性的。


 

以下我的引申:

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区别是,表音文字只是单纯用符号记录下语言,表意文字则是把这个语言图像化了。表面看,这种图像化的语言更适合人类的阅读,因为在阅读时候,可以让人形象的联想到具体事物,可是这种联想的危害前面阐述过了。反倒是表音文字更贴近人类记忆和思考模式,即符号化的记忆和逻辑推理方式。

也许起初人类和猩猩没有那么分开的几十万年前,有一些猿人(猩猩的记忆模式是图像化的)使用了图像记忆的规则创造了汉字的雏形,可惜后来随着自己记忆规则的进化,大脑记忆方式已经改变,但是汉字的记忆方式确保留下来了。为啥人类要这样进化,因为图像记忆虽然记忆力显得更加强大,却不适合做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依赖的只是简单的符号,所以,尽管有时候我们看猩猩图像记忆比人类牛逼多了,但是他们却无法制造工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