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中国的父母都在骗孩子!!!

(2014-08-10 21:03:25)
标签:

育儿

打针

抽血

欺骗

耐心

分类: 唱唱妈の育儿葵花宝典

    今天小唱唱腹泻,去了趟医院给她化验便常规。在检验室看到好多父母带着孩子来抽血的,他们跟孩子的对话让我甚是反感。是我的观点太奇怪么?还是这些父母真的有问题?唱唱妈是不吐不舒服斯基,现场回放一下,让大家感受下到底问题出在哪儿~~

 

检验室现场回放A:

孩子:爸,这是哪儿?

爸爸:这是爸爸上班的地方,爸爸带你来看看。

孩子:啊,爸爸在这上班?

(爸爸猛地将孩子的手按住,示意护士可以抽血了。)

爸爸:伸出小手给阿姨看看,我们来上班都先这样,快给阿姨看看。。。

(护士简单消了下毒,一针扎下去。。。)

孩子:哇。。。。。。。。。。

 

~~~~~~~~~~~~~~~~~~~~~~~~~~~~~~~~~~~~~~~~~~~~~~~~~~~~~~~~~~~~~~~~~~~~

检验室现场回放B:

孩子:不要!我不要!不要打针。。。

妈妈:没事,宝宝,一点都不疼,啥感觉也没有,宝宝最勇敢了!

(护士简单消了下毒,一针扎下去。。。)

孩子:哇。。。。。。。。。。

~~~~~~~~~~~~~~~~~~~~~~~~~~~~~~~~~~~~~~~~~~~~~~~~~~~~~~~~~~~~~~~~~~~~

 

    是的,我承认,所有的孩子都抗拒打针抽血,很难让他们平静地接受打针抽血这件事。因为他们对医院环境陌生,对打针充满着恐惧感。但为什么我们大人们不能诚实地、有点耐心地告诉孩子,把道理讲清楚呢?!“宝宝,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的,宝宝这次拉肚子,很难受。所以我们现在要抽一点血,这样医生就能知道宝宝得的到底是啥病,然后吃了药我们就好啦!抽点血可能会有点疼,但是就疼一会儿,没事有妈妈在,我知道宝宝最勇敢了!”这样说真的很难么?非要欺骗和催眠孩子”这不是医院“、“打针一点都不疼”么?我知道这其实都是父母“善意的谎言”,但是这次“上当”了,那下次呢?

 

    小孩子其实很聪明、也很懂事,只要我们大人正确地把理由说给孩子,孩子是能听懂的。我曾看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也是作者带女儿去医院打针。我一直觉得她们的对话是天底下最美的对话:

 

妈妈:“宝宝现在生病了,咳嗽,还发烧。你觉得生病了舒不舒服?”

女儿:“不舒服。”

妈妈:“那宝宝想不想让病赶快好了?”

女儿:“想。”

妈妈:“大夫开的药就能让宝宝的病好了,能让宝宝变得舒服。要是不打针,病就总也好不了。”

女儿满眼忧虑地问:“打针疼不疼啊?”

妈妈微笑着平淡地说:“哦,有点疼,不过疼得不厉害,就像你那天坐小凳子不小心摔个屁墩儿一样。你觉得那天摔个屁墩儿,是疼得厉害,还是就有一点点疼?”

女儿:“有一点点疼。”

妈妈:“哦,打针的疼和那个疼差不多,也是有一点点。摔屁墩儿宝宝不哭,打针也用不着哭,是不是?”

能看出女儿心里还是有一些顾虑和紧张的,于是妈妈又给她打气:“妈妈觉得宝宝很勇敢,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没事。”

 

    上面的对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希望将来带自己的女儿来抽血打针时也会有类似的对话。妈妈诚实地告诉孩子事实,没有欺骗,没有打骂,有的是耐心,有的是鼓励,和发自内心的关爱。妈妈的话给了宝宝鼓励,让她觉得自己勇敢;又给了她退路,让她觉得想哭也没事。想知道上面对话的结果么?作者的女儿打针时真的就没哭!这一点点疼真的可以忍住。那次以后,作者女儿打针就真的是”天上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

 

    拒绝欺骗、尊重孩子,让孩子们在诚实和耐心中开心地成长——这是我今天的感悟,也是想对天下所有妈咪爸比们说的话。骗得了一回,骗不了第二回。如果孩子生活在欺骗之中,他就学会了伪装!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所以,请尊重我们的宝贝,多读一些先进的育儿书,让孩子们少一点莫名地痛苦、多一点灿烂地微笑!

 

http://s8/mw690/001TON2azy79Kuupkov97&690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记录小姐妹俩的日常,各种育儿干货,探索最适合俩个小宝贝儿的快乐成长之路,你会爱上and享受二胎的!


http://s1/mw690/001TON2azy79yaRZDlmf0&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