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评论家斯科特*罗林伯格在他著作的《网络大未来:说一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1994年,当旧金山的多媒体开发者马克•肯特(Marc
Canter)计划宣传一个产品启动派对时,通过电子邮件给大约1000名个人电脑和软件行业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发出了一篇名为《比尔·盖茨
VS. 因特网》的文章,内容如下:
用户又一次凭智慧战胜了我们。在我们这个行业,这种情况几乎每15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每次都是我们最先背弃了原来的基础,接着用户发生反叛,最后促使软件行业推陈出新。但这次推出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因特网了!它十分神奇,但其潜力尚待挖掘。现在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新的事情。它骨子里就有一种叛逆精神……就在软件行业唯马首是瞻时(都在崇拜比尔·盖茨),用户已经开始另辟蹊径了。他们才懒得等比尔和我们呢。
如今,狗尾竟然带动了狗身子!为了避免沦为白痴,陈旧的软件行业不得不做垂死挣扎(甚至是无畏的挣扎)。
创造因特网的并不是任何一家主宰业界的大公司。因此,因特网的崛起必然会让那些大公司相形见绌:
比尔能让苹果电脑公司俯首称臣。他也可以让诺威尔变得服服帖帖。微软确实是一家非常了不起的公司。但是Marvel却无法与因特网抗衡(Marvel是微软当时独自开发、尚在孕育中的网络服务的代码名称)。一旦用户夺取了控制权,他们是绝不会放手的。他们会促使新产业形成,坐视就产业凋谢甚至是死亡,如此循环往复。这种情况在大型机向小型机,以及从小型机向个人电脑转变的过程中都出现过。如今,这种情况又发生了。
9天后,微软的创始人针对温纳的批评给他回了一封邮件。温纳信里随便自若的风格不像是行业杂志上的专利文章,倒像是朋友之间深夜的促膝长谈,所以盖茨的回复也比较随便。
你的邮件非常发人深省,因为因特网确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外部”发明。但你又何必对大众曲意逢迎呢?……我认为,如果仅仅是因为对某事有异议,就对一个人发起污辱性攻击的话,这种做法是很欠考虑的。可能因为你看了一些关于我的更为极端的文章。就拿你写的这篇关于微软和我个人的文章来说,你是不是有点过了呢?……
“他的回复是典型的比尔·盖茨的作派,”温纳之后评价到。“他的回复尖锐刺耳、牢骚满腹、任性倔强……他连我文章的基本前提都不肯接受。这就是真真切切的比尔·盖茨,没有经过任何公关公司的修饰。”然后,温纳马上将盖茨的邮件转发给了他名单上的所有人。
那年,出人意料的是,人们很容易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到盖茨。1994年1月,就在贾斯汀·霍尔搭建他的第一个主页的时候,《纽约客》刊登了一篇由约翰•希布鲁克(John
Seabrook)写的名为《来自比尔的电子邮件》的文章,文章里,作者讲述了通过交换电子信息来采访名人的故事,这种事在当时尚属罕见。希布鲁克发现电子邮件中个叫“billg”(Bill
Gates用这个名字作为自己的邮件名)的人,在很多方面都比现实中的比尔·盖茨更有名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