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吉堂古建筑群

分类: 广州画卷 |
三吉堂古建筑群,在花都区花东镇山下村三吉堂自然村,三吉堂宗祠古建筑群建于光绪年间,距今有100多年历史。与右侧的鑑泉潘公祠以宽2.6米的青云巷相隔。相传为潘鑑泉所建,其建筑年代比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鑑泉潘公祠更早。坐北朝南,并列两座,均为客家三堂屋。两座建筑中间相隔宽2.35米的青云巷,巷头巷尾均设门楼。总面阔56.8米,总进深36.1米,建筑占地205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悬山顶,碌灰筒瓦,墙体外砌青砖、内砌泥砖(俗称金包银),间隔墙为泥砖砌筑,夯土墙脚,方砖铺地。三吉堂客家民宅建筑每座均为面阔七间27.2米(俗称七龙过脊),三进总进深36.1米。沿建筑中轴线位置上设厅堂,下堂前还设有门楼、看墙。厅堂两侧为居住的房间,三进共有6个居住单元,均为三间两廊结构。每座三堂屋有厅堂共9间、天井9处、廊12座、房间24个,形成“九厅十八井”格局,规模宏大。该民宅是研究清代岭南地区客家建筑和风俗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宗祠前有半月形池塘环抱,两边建有用于存放物品的衬祠。宗祠的屋檐封檐板雕有暗八仙图案,墙头有精美的砖雕、泥塑。民居形成十八厅十八井形式,户户相通。日军侵占广州时期,山下村村民曾在附近与日寇近距离“驳火”,并在此召开村民大会商讨对策。宗祠的墙体还有直径5厘米的枪眼,透过枪眼,村民可从屋内发枪袭击入侵者。
【我的探访】百度地图是个好东西。在没有百度地图之前,有人来寻找过三吉堂村,真是不容易。我这次花东之行,两个本地的朋友相陪,可是我问起三吉堂村却都并不知晓,还是我带着找到村子才惊讶本地居然有这样一个古村而不知。
三吉堂这个村名本来就有点奇特,来到就知道为什么了——原来村子最大的鑑泉潘公祠里就叫三吉堂,村子名源自于祠堂名也。我们跟坐在祠堂门口的老伯聊天知道,潘鑑泉来到这里生根,生了三个儿子,所以是三吉堂。三个儿子又生了一大堆孙子,如此繁衍,现在村里都有一千多人了。
三吉堂是市级文物,在市文广新局官网上有一张三吉堂的航拍的照片,连绵不绝的房顶实为壮观。可是我就找不到高处拍这样的照片了。
探寻难度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