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冲陆氏大宗祠

分类: 广州画卷 |
文冲现在保留有12间陆氏宗祠,多是锅耳式青砖石脚的古屋。已有500年历史的绶亭陆公祠是陆氏东支最古老的宗祠。而陆氏大宗祠是文冲最大的祠堂,也是陆氏的总宗祠.文冲陆氏十世建祠,康熙年间(1672年)落成。几年前,大宗祠筹资78万元重修,使其保存完好。
宗祠的最外面是由花岗石铺成的路面,两根雕刻精致的花岗石柱分别位于大门的两侧,枣红色木制大门有3米多高。宗祠的门槛大约有1米高,此门槛是可以活动的,人多时就将门槛放下来为成平地。大门外屋檐上的屋梁有许多花鸟,神仙,狮子等彩绘。宗祠内是落落的大厅,屋梁下依然是连续的水墨绘画,相当精细。是市级保护文物。
文冲村,从形成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了。据村民介绍,800多年前,在元军大兵压境的危急情况下,南宋宰相陆秀夫抱着南宋最后一位小皇帝逃到广东崖门,宁死不降,于广东崖门跳海而亡。陆秀夫与文天祥,张世杰一起被称为“宋末三杰”。后来,陆秀夫的后裔因避战祸南逃至广东南雄珠矶巷,以后又迁到广州。经过数百年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到黄埔文冲,新溪,车陂,王村,石门,番禺小谷围,从化钱岗等地,已成为一支望族大姓。
定居文冲的族人从宗祠始分为东西两支,按祖制,宗祠,家塾等公用建筑全部沿村前护村河建,形成严密的村落。当初村里居住人口有3000人,陆姓人为主体。到了上世纪80年代,富裕起来的村民开始拆建房屋,八成居民都外迁了,而沿河一带的建筑基本都保留了下来,因此在东西门楼间保存了一长带状的古民居。
文冲村位于乌涌边上,清末之前村名都一直称为“乌涌”。据村中老人介绍,清末时,乌涌近珠江口一带盗贼猖狂。有人向官府举报盗贼,官府接报后准备派兵消灭。可因为举报人说得不清楚,居然误将盗贼说成是乌涌村的村民。乌涌村民闻知这情况后,担心官府会因此破坏村庄,急中生智,针对官兵不熟悉村庄位置的情况,连夜将村口石碑上的“乌涌”换成了“文冲”。此后村子就一直沿用“文冲”这个名字。
【我的探访】2010年文冲作为广州市第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同时也是拆迁量最大的村落,所以我们来到的时候文冲已经基本是一片废墟了。我们踩着工地的坑坑洼洼的土路来探访,却还是惊喜地看见一排祠堂寂寞地在等着我们。这里的祠堂可真是多啊,不同名称的有六个(真是陆氏),还有大宗祠,还有书院,蔚为壮观。政府还是做了个好事没有拆掉他们啊。本来我们是来找碉楼的,却无意发现陆氏大宗祠也是市级保护文物,也就拍了下来了。探寻难度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