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七章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1逾垣而辟之,泄柳2闭门而不纳,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3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4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5,病于夏畦6。’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7。’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注释】
2泄柳:鲁国人,鲁穆公曾亲自登门会见,泄柳闭门不纳。后出仕为鲁穆公臣子。
3阳货欲见孔子:见《论语·阳货》篇。
4瞰(kàn):窥视,偷看。
5胁肩:耸肩缩脖。谄笑,谄媚地笑。
6病于夏畦:比在夏天的菜地里干活还累。
7赧赧(nǎn nǎn):因惭愧而脸红的样子。
【细读】
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本章讲述士人在觐见上司方面如何保持中正立场的问题。孟子弟子公孙丑问老师为何不去觐见诸侯,孟子才回答了这番话。其基本观点是:一、古代如果不是国君的大臣就不会主动去见国君,这样有阿谀逢迎之嫌。二、如果国君主动求见,臣民则不应该拒绝。象段干木和泄柳那样则显得有点不近人情了。孔子在处理阳货要见面的问题上便很好,掌握适度的原则。曾子“胁肩谄笑,病于夏畦”的话可作为千古铭箴。其实,士人没有不追求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但不能到处巴结请托,而是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如果遇到有志向且仁义之主相请,则应该出仕干一番事业。如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周文王访求姜子牙,都是明君贤主礼贤下士,士人跟从明君共同创造伟大事业的典范。故当出仕就出仕,不能错过机会。王安石的《浪淘沙令》写得好:“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伊尹遇到商汤,姜子牙遇到周文王,都是千古难逢的君臣遇合,而其丰功伟绩确实辉煌伟大。而王安石后来和神宗也是难得的君臣搭配,共同坚持变法而干成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