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二雏鹰炼翼
王维的家坐落在太原祁县县城的西街上,是一个很气派的大宅院。高高的门楼,深深的大院。院中分前后两个院落,前面是带有门洞的一幢房屋,两旁一边是书房,一边是客厅。穿过门洞,里边是七间大瓦房,左右还有东厢房和西厢房。朱红色的油漆大门。门楼的匾额上刻着四个大字“太原王氏”。
汉末形成至魏晋时期兴盛的门阀制度到唐代虽受到些冲击,但几百年形成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对五姓七家出身的人还是无比向往和羡慕的。
隋朝时,有四姓五家为望族。即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李唐建国后,李氏当皇帝,于是又挤进望族的圈子里。新增陇西、赵郡二李,变成了五姓七家。这五姓七家在唐代地位优越,在入仕、结亲、交友等各方面都有特权。谁要是娶了这五大姓的姑娘做媳妇便会感到无比的荣光,也不管这姑娘长得多么丑。“太原王氏”这四个金字熠熠生辉,非常显眼,大老远就可以看得见。
客厅里,宅主人王处廉正陪着新请来的两位客人一边品茗一边谈话,气氛非常和谐。
王处廉不到40岁,身材瘦削,两只眼睛倍儿亮,一看就知是个精明之人。现任汾州司马。他微笑着对年轻一点的客人说:
“两个犬子皆爱书画,悟性还好。故烦请吴先生在课业之余,于书画方面也要多加指点栽培。”说完礼节性地抱了抱拳。
“王大人放心,在下定当竭力培养二位公子就是。”
王处廉又转向另一位客人道:
“李师兄跟随先考多年,妙精音律,又喜欢大儿的聪颖,也请费心加以培养。”
“王大人不必客气。大公子是老恩师的长孙,天资过人,定成大器,愚兄我自当尽心传艺。把从王氏学的技艺再传给王氏的子孙,岂不是天经地义?又焉敢不罄心竭力?”
原来,王维的爷爷王胄是个大音乐家。在世时任朝廷的协律郎,掌管调正各种音乐律吕,并培养了一大批弟子。这位李先生便是王胄的得意弟子。因其生年长于王处廉,故呼之为师兄。
主客三人又说了会儿闲话,王维和王缙小哥俩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看到两个渐渐长大的儿子,王处廉暗自高兴。但他表面上却板起面孔对两个儿子说道:
“维儿、缙儿,你们已经六七岁,该上学读书了。不要再整天在外面跑着玩了。从明天开始,你们俩就给我在家里规规矩矩地读书。这是你们的两位老师,快过来拜见。”
小哥俩很乖,非常有礼貌地拜倒在两位先生面前。
第二天便开始上课,在学经典诗文的同时,小哥俩每天还要习字练画。王维造型能力非常强,老师一点就通,而且举一反三。老师教他画树要分四枝,画石要分三面,他马上就领悟了,画出来还真是那么回事,并能由此联想到画山也要有阴阳向背。王缙学画很笨,但书法却进步得很快。
王维特别喜欢音乐,小时候就爱摆弄他爷爷留下的乐器,最爱弹那个古色古香的琵琶。有时一边弹奏一边晃着小脑袋品味,还能弹出一些流行的调子来。王处廉看儿子悟性好,又有兴趣,便特地请李先生专门教音乐。王胄在世时曾是最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曾使许多音乐爱好者迷恋。这位李先生继承老师的衣钵,也成为当时的第一琵琶手。在他的精心指导训练下,王维技艺猛进,不到两年,已经能熟练地演奏一些琵琶曲了。
正当小哥俩学业大进,浑身长本领的时候,一场大的人生灾难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