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53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译文】
傍山的夕阳映照着江面,江面上波光闪闪。弯曲的江边岛屿笼罩着暮色,与周围的山色连成一片。江面上传来马的嘶鸣声,渡船正在载着行人和马匹划向对岸。岸上的人坐在柳树旁边.等待归来的渡船。因有马嘶人语,几丛沙草中一群鸥鸟被惊起飞散,江边万顷田野的上空,只有一只白鹭在盘旋。谁能真正理解范蠡漂泊五湖,尽忘尘世机缘的愉悦自由的心境,乘着扁舟去追寻范蠢的遗迹,远离污浊龌龊的尘世和满是烦恼的人间?
【注释】
【评析】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前六句正面写南渡,即向南岸摆渡,末两句“浩然有归隐之志”(喻守真语)。
首联叙事,点出时地。中间两联写景,极为生动逼真。颔联上句写江中,写马嘶的声音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下句写岸上,待渡的人们坐在柳树边企盼着渡船的归来,焦急的心情和期望的目光似可想见。两句诗声形兼备,生活气息很浓。作者抓住特定场景中的典型景物下笔传神,写得活灵活现,只有渡口处方有此景,只有待渡人方有此情,放到他处绝不可,这便是写景佳句的妙处。颈联的“群鸥散”、“一鹭飞”既契合渡口之景,又有一定的寓意。“群鸥散”是因受到人的惊扰,暗示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一鹭飞”有怡然之态,象征悠然自得,超凡脱俗的境界。上句写众人,下句暗逗忘机的范蠡,使景物与后面的抒情联系起来。于是才在末两句“感谓能如范蠡之扁舟泛湖,是真忘机者,惜世人多不解耳”(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上)。
温庭筠是个行为放浪的没落贵家子弟,屡次参加科举考试而不能得第,终身不得志,常为谋生而奔走四方,本诗表现的正是对这种到处漂泊而又劳累困顿之生活的厌弃。这在封建文人之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