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46无题二首(其一)
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译文】
如期再来的话都成空言,一去不返无影也无踪。月光斜射到楼窗上,外面已响起报晓的五更钟。梦境中因即将远别我竟悲伤啼哭得难以唤醒,情书是催促而成,心急如火得连墨都等不及研浓。烛光暗波,笼罩着翡翠般的锦衾,朦朦胧胧;麝香烟浮浮绕绕,轻轻飘进绣有芙蓉花的帷帐之中,此情此景更引我追忆往事无限伤情。那位多情的刘郎已恨蓬山太远,可你我之间的阻隔呵,比那蓬山还要远上一万重。
【注释】
[金翡翠]用金丝线绣成翡翠鸟图案之锦被。
【评析】
这两首诗是《无题四首》中的前两首。第三首是五律,第四首是七古。关于这组诗,清人何焯说得特别肯定:“此等只是艳诗。”(《义门读书记》卷五十七)
第一首诗写抒情主人公对远隔天涯的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关于主人公的身分,后人理解不同,或以为是作者,或以为是女子。笔者认为当是后者。“梦为远别”是全篇抒情线索,立意谋篇即以此为骨。
首联写梦醒后的怅恨。“来是空言”表明恋人曾许诺前来而未来。正因如此,痴情人才彻夜等待,几乎通宵。困极而梦,又为“五更钟”所惊醒。但见空空如也,人已不能再来,“来”的许诺已经成为空言,而离开之后就难以再见面了,只有淡淡的斜月之光映照楼阁,不免感到无限的寂寞、无聊、空虚和失望,这才发出一声长叹:“来是空言去绝踪”啊!颔联追溯梦中之情景和醒后的行为。对上句人们的理解有所不同。余以为当理解为在梦中因要远别而悲啼,且难以唤醒,抒写“远别”对心灵所造成的巨大伤痛,可见主人公怕“远别”到何等程度。梦境尚如此,现实不更令人肝肠寸断吗?“书被催成墨未浓”一句很值得研究分析。一般都理解是梦醒后的举动。我认为不是,“催”字很明显是写信时旁边有人催促,等着拿信。而自己的情人未来,是谁在催促等待?一定是情人派来的。其情形可作这样的推论:原先二人有约今晚幽会,到时候情人未来却派人来告知即将分别的消息,来人并要带诗人手书回去,于是急忙写信。待人走后心情恍惚而入梦,醒后而赋诗。故写信是实景,是梦前之举。这样才合情合理。这种细节描写突出了主人公的痴情,符合当时主人公的心境,有生活实感,格外传神。颈联写室中之景,渲染气氛,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暗示性,呼应首句的等待。被已铺好,烛光尚明,绣帐已熏,唯独恋人未来,情何以堪?尾联抒写阻隔遥深、会合无望的怅恨。用刘晨之典,点明爱情阻隔的主题。末句推进一层,谓自己与恋人之阻隔更远更远,会合岂有可望?前六句反复渲染远别相思之苦,后两句集中抒写天涯阻隔之恨,使全诗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关于本诗抒情线索及结构方式,喻守真分析得简而当,录下备参:“第一首写有约而不来的怨思。首句开口即说负约,二句是写痴待到天明。颔联上句是梦中远别,下句醒后寄书,颈联上句是写灯犹可见,下句是写香犹可闻。无如其人不来,都成孤负,是即景生情的写法。末联提出恨字,情虽深挚,其人已远,不得不恨。”(《唐诗三百首详析》)这段分析,只是“下句醒后寄书”我有异议,其他均通达。顺便提及,仔细分析本诗之意境,详细考察李商隐人生轨迹,可以推知本诗是他和宋华阳热恋中宋华阳被迫离开玉阳山时二人被迫分手所写,这样理解分析全诗,非常透彻。读者诸君如有兴致,请阅读余之拙著《李商隐传》中的相关情节。
�&�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