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人生正确道路选项的明确指导

(2017-01-16 10:07:46)
标签:

杂谈

对人生正确道路选项的明确指导

毕宝魁

人生如果明白自己努力拼搏与命运的关系,实际就等于真正理解了人生的真谛,这样的人生就会焕发出拼搏向上的力量而使生命绽开绚丽的花朵,会结出丰硕的具有丰富营养的正能量的果实来。

一、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尽心上》第三章便是讲述这个道理的,实际上非常通透简明,但真正理解尚需作一些解释和说明。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说:“追求就可以得到,不追求就得不到,这样看,追求是有益于得到的,因为这是在追求自身的东西。追求要通过正当的途径,是否得到则需要有命运,这样看,追求是无益于获得的,因为这是追求你身外的东西。”

这段话阐释人应该秉持的态度极其精炼、准确、到位、透彻,是我在讲课或讲座时经常提及的语录。人生只能把握自己而不能把握命运,那么便只能在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方面做最大程度的努力,而无法保证努力就一定会有相应的效果。是否有相应的效果则要看命运。

“求在我者也”,一般都解释为仁义道德,其实不必那么宽泛,宽泛了就感觉有些虚,难以感知。这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肉体的,即身体之健康,这有天生的因素,同时也需要自己把握和注意。健康是应该追求的,注意适度的锻炼和有规律的饮食起居等。曹操诗说:“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其实就是这个意思。人的寿命是上天注定的,只要能够顺受正命便可以了。但自己的养护也很重要,是可以走完正常人生旅途的保证。上天注定的命运便是身外的,是追求不来的。而注意保健,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情,每天坚持一定量的运动,有良好的饮食习惯,都是自己可以做到的。有些人的健康实际就是自己糟蹋的,酗酒、吸毒等就是慢性自杀,便属于“非正命”者。其他自己损害健康的现象就更多了,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不必细说。这是第一位的。

第二则是精神的,即道德和文化方面的刻苦努力,即精进求学,修德进业。修德就是修养自己的道德,孝悌忠义。进业就是读书学习,提升自己的学问和见识,这完全是自己可以把握的。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等人都有年轻时发奋读书的经历,他们都通过刻苦读书改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人生命运,这便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的典型例证。

就连科举也如此,学问很大文笔也非常好的蒲松龄一辈子也考不上举人,毕沅本来无心问鼎却偏偏中了状元,杨慎本来应该一举中第,却因为两名考官喜欢试卷端着蜡烛反复欣赏赞叹,不小心蜡烛弄倒烧了试卷的一部分,污损而不敢被人知道,便没有录取。三年后依旧是状元。一是杨慎的水平实在太高太霸道了。二是可能就是该着在三年后当状元。这些都与命运有关系。

功名利禄甚至皇帝之宝座也不是追求就可以得到的。多少人挖空心思甚至当多少年太子都未能登上皇帝的宝座,而有的人做梦都没有想过当皇帝却偏偏当上了。如汉文帝、汉宣帝、唐肃宗、唐宣宗等人便是如此,他们的帝位都是命运所致,而非人力之可为。这样,我们便可以尽人事而听天命,一切得失便都不必计较,只要努力就可以了,其他都在所不计,心安理得,这便是顺受正命的人生。

行笔至此,忽有一首七绝云《写作<细读孟子>尽心上第三章偶感》:三生石上更彷徨,前世来生俱渺茫。解释今生无限惑,请读孟子尽心章。

       二、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说:“世间的一切条件我本身就都具备了。反省自己而确定自己是真诚的,这就是最大的快乐。勉励自己依照推己及人的恕道去行事,就是追求仁道最近的途径了。”这是最鼓舞人的语录,极力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非常有启发意义。只要是一个健康的人,甚至即使是有先天缺陷的人也可以从中得到鼓励。其积极意义是强调人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的命运走向,这无论什么时代都是正确的,也只能如此思考如此行动才是人生道路的正途。一是自己说话做事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善良,自然就快乐愉悦。二是对待他人或者与人交往完全依照以心比心以心换心的恕道去做,不做一件不利于他人的事,自然就是接近仁德的境界了。与人交往,总是怕对方吃亏,公共劳动,自己主动勤做多做,这本身便是恕道的具体表现。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就会无愧无悔,所以一切命运都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们经常批判的后世的所谓主观唯心主义,譬如宋代陆九渊的心学以及明代的王阳明的致良知,其根源便是孟子的这一章。其实,孟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人之主观能动性的主动作用,这是有他自己人生经验为基石的论点。也包含他对于孔子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认识,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设想,而是具有无数历史事实验证过的人生真理。最著名的论述便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盘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文字便是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前提,也是人之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的典型范例。     

人只有凭借自己的努力修炼才可以实现生命期间内能量的最大发挥和价值的最大化,我经常讲我们应该向生命要效率,其实就是这种观点的现实取向。这便是本章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孟子还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第四章中)“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就是说祸患和幸福都是自己行为的后果,等于是自己求来的。《诗经·大雅·文王》中“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的诗句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实际含义便是要永远能够配得上自己的命运,通过自己的拼搏奋斗去追求更多的幸福。这是多么可贵的精湛的认识,三千年前的人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句令我震惊而无比的敬佩。《太甲》的话一般人都知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一切天灾即自然灾害,还可以抵御或者活下来,而如果自己作孽,是绝对要遭受惩罚而不可以存活的。“万物皆备于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按:此文在《沈阳日报》2017年1月16日6版《国学堂》栏目发表

oNo~���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