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年累举进士不第,曾隐居十五年.直至四十六岁昭宗大顺二年(891)才登进士第。后任五代粱太祖朱温的翰林学士,旬日而卒。有些诗篇能反映唐末军阀混战的动乱社会及人民的痛苦处境,上承元白,自成一家,后人称为“杜荀鹤体”。所作律绝既有谨严之韵律.又极为通俗易晓,有时纯为口语,实为律诗的一次大解放。有《唐风集》,又称《杜荀鹤文集》。
201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译文】
深宫中,春日里,一名宫女在凝思:早知是容貌太美误了自己,想要梳妆打扮,但一照镜子时又没心思。既然承受恩宠不在容貌,又让我怎样打扮梳洗。春风骀荡温暖,鸟儿在欢快地轻歌细语。丽日高照,花影重叠旖旎。实在怀念当年的幸福生活,怀念那些一同在若耶溪畔采摘芙蓉花的少女。
【注释】
[婵娟]容态美好貌。
【评析】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三中说:“谚云:‘杜诗三百首,唯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可知本诗在当世被人推重的程度。
这是一首宫怨诗,借宫人生活的幽独苦闷,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首联点出人物。“早”字说明入宫已久,“误”字怨情尤深。次句写欲妆又罢,以外显内,展示内心的彷徨苦闷,情致深婉。颔联用流水对,进一步展示宫女临镜时的复杂心态,揭示诗的主题。既然是“承恩不在貌”,那么我又何必要打扮呢?又将怎样打扮呢?这种情况不仅在宫中存在,而且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也是最值得仔细体味的地方。颈联宕开,以美景衬哀情。临镜的宫女愁苦已极,忽见外面的良辰美景,更唤起内心的空虚寂寞之感。如此美好的时光却不属于自己,情何以堪?两句诗设色浓艳,充满富贵气象,既写出盛春正午的景象,反衬怨情,又承上启下,引发联想,转出尾联。尾联写宫女见景回忆起入宫前年年在家乡溪水边与女伴们采莲时的幸福情景,用欢乐愉快充满青春活力的生活图景反衬宫中生活的窒息、苦闷、无聊,使含而不露的怨情具有更悠远的情韵,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
杜荀鹤在诗坛上享名甚早,但却屡试不第,至四十六岁才考中进士。才名颇高而科场失意,仕途坎坷,与那位貌美而未能承恩的宫女不有相似之处吗?联系诗人身世再体会本诗的意蕴,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yC1n�3B��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