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46千秋岁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译文】
在旅店中听到捣衣的砧声,孤城上画角悲鸣,寥廓的清秋季节里,这声音实在令游子心惊。东归的海燕向海上飞去.南来的鸿雁落下沙头的寒汀。令人爽快的楚台之风,赏心悦目的庾楼之月,宛如就是昨天的情景。
【注释】
[千秋岁引]词牌名,又名千秋岁令、千秋万岁等。本调属正体,双调八十二字。[楚台风]宋玉《风赋》说,楚王登兰台之宫,忽有风来,楚王敞怀而迎之,曰“快哉此风”。
【评析】
本篇题为“秋景”,实乃秋日对景抒怀之作。上片描写秋色秋光,有声有色,如在目前;下片抒人生之深慨,是过来人的悟语,足以儆人。作者大半生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生活,历经坎坷艰危,变法失败后,满含怨愤退隐金陵。本词当写于斯时,杨慎在《词品》中云:“荆公此词,大有感慨,大有见道语。”
开头三句写秋声惹愁,用对句起,渲染秋日黄昏时的悲凉气氛。次二句描绘目之所见,燕子东飞,大雁南翔,各有归宿,衬托客子思归之情。“楚台风、庾楼月”两用典故,扩宽词境,丰富内容,暗寓清风明月依旧而人事已非之慨,暗转下片之抒情。换头三句直抒胸臆,叹息自己为名利所困而长期奔波于外,辜负了许多大好时光,委婉倾泻其政治上失意的愤慨。“当初”两句的学仙出尘之想均是牢骚愤激之语。意谓自己的新法虽然得以实行,但斗争依然很激烈,官场中也极其复杂,自己为之付出的心血太多太多,但依然不能完全被人所理解。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悔恨、无奈、怨愤之情俱在其中。结三句用欲进先退之法抒情,更加凄婉。本想在梦境中、醉酒中忘却这些烦恼,可梦也有尽之时,醉也有醒之时,还要思量。情致何其深婉?前人评此词云:“不着一愁语,而寂寂景色,隐隐在目,洵一幅秋光图,最堪把玩”(《草堂诗余集》)。
����?��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