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毕宝魁
毕宝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186
  • 关注人气:9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词三百首译注评之两篇前言

(2016-11-13 02:15:01)
标签:

杂谈

原版前言

本书是《唐诗三百首译注评》的姊妹篇。

词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特殊产品,是诗经及汉魏乐府之蜕变和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而又讲求格律的新体诗。

宋代是词的成熟繁荣时期,是词创作的最高峰。如同唐代的诗歌一样,宋词也得到整个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喜爱。从宫廷到民间.从贵族到市井,到处都有人在作词、唱词、听词、评词。词已深深植根于广大民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了巅峰时期,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样式的代表,与汉赋、唐诗、元曲交相辉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永远闪耀着奇光异彩。

《宋词三百首》是近人朱孝臧在前代众多选本基础上精心遴选的一个版本。问世以来,流传极广。与《唐诗三百首》同样,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自从唐圭璋先生笺释后,此本流传更广,言宋词者必曰“三百首”云云,已成为今人了解学习宋词的一种必备书。

《宋词三百首》录两宋词人八十五家。其中柳永十三首,晏几道十五首,苏轼十首,周邦彦二十二首,贺铸十一首,辛弃疾十二首,姜夔十七首,吴文英二十五首。这八家的作品,占全书将近一半,俨然推为宗主。对周邦彦、吴文英二家尤为偏爱。但从总体来看,选篇还是比较公允而具有代表性的。诚如唐圭璋先生自序所云:“彊村先生兹选,量既较多,而内容主旨以浑成为归,亦较精辟。大抵宋词专家及其代表作品俱已入录,即次要作家如时彦、周紫芝、韩元吉、袁去华、黄孝迈等所制浑成之作,亦广泛采及,不弃遗珠。”

《宋词三百首》亦有不尽人意之处,如所选长调居多,且有一些作品比较晦涩,非宋词精品;有些炙脍人口的名篇漏选;有些作品编次有误;个别作品因失考而署错作者姓名等。除署名有误的两篇作品,即李重元的《忆王孙》误为李甲,无名氏《青玉案》误为黄公绍所作径改外,其他问题或难以改动,或无关宏旨,故一仍其旧,以尽量保持原貌。

本书以唐圭璋先生笺注的上彊村民(朱孝臧)重辑本为底本,参考近年来出版的一些有关版本,尽可能地吸收各版本之长和最新研究成果,一些注释则择善而从,恕不一一说明。

本书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以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为对象,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陶冶人的情操为目的,尽量把高雅含蓄甚至有些隐晦的词用浅近通俗,清新流畅的语言翻译评析出来,为读者能顺利地理解原作的思想意蕴及艺术特点架起一座桥梁。尽管这是十分艰苦的工作,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但笔者还是竭心尽力去作。为达此目的而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译文是本书的一大难点,古诗便很不好译,词比诗还难。把词翻成白话不算太难,但要保持原作的韵味、意境则太难了,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许多词作对于现代的大部分读者来说,已经相当艰涩深奥,如周邦彦、吴文英等人的一些长调,词意曲折隐晦,不细读详参难得个中情味,一旦参透,方觉味醇意永。理解是欣赏的前提,故将其译成现代语体韵文的形式则是其必要的环节。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对每一首词均先细绎深悟其意脉与韵味,整体领悟之后方动笔翻译。翻译时尽量保持原作之意味,又要兼顾其通俗流畅性。此项工作极为艰难,笔者有时为几句词的翻译要花费许多心血,虽几易其稿尚难令自己满意。个中甘苦,读者也可想象得到。

注释是译文的补充,是使读者理解原作的必要手段。本书之注释以简洁明了为原则,力求用最省约的笔墨扫除阅读理解上的字面障碍。对一般性词语只注明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而对一些有关全篇主要意脉的词语则不吝笔墨,尽量诠释清楚,如潘希白《大有》“戏马台前”一词,本书不但释出其典故的来源,而且用一两句话释出此处用典的含义,对把握理解全篇的意脉有执一驭万之效。姜夔《一萼红》词中有“朱户粘鸡,金盘簇燕”之语,题下小序注明“丙午人日”字样,为人日有感所作无疑。但“朱户粘鸡”为人日之习俗,而“金盘簇燕”则为立春之习俗,作者为何并记之,前此诸书均未注出。本书则根据资料注明此日正是立春,使词义更加晓畅。此类清况书中时有,读者自可体会。

评析是本书的另一重点.其写作目的主要是解析原作的意脉和评析其艺术的成功之处。为此,先简析该词的写作背景及内容层次,再因词而异,或作简单考证,或简析其意脉,或指出其艺术上的独到之处,力求评析精当明白,不求面面俱到。如刘辰翁的《宝鼎现》词,是一首三片慢词,篇幅较长而词意又较曲折隐晦,笔者抓住中片和下片开头两句的倒挽写法,指出上片内容为怀念北宋,中片内容为怀念南宋,下片则抚今伤昔,哀挽南宋的覆灭,悲叹盛世之难再。全词的意脉便很清楚了。再如张炎《解连环》一词,笔者只抓住结尾几句的含义,倒贯全篇进行串析,得出与诸本均不相同的解释.使全词意义豁然晓畅,与作者的思想倾向及全词的内容均相吻合。

总之,对待每一首词,每一句词,笔者都详参深悟,在总体把握的情况下,本着以今逆古,以己度人的原则进行翻译、注释和评析。近半年时间里,除教学工作外,终日盘膝伏案,寒燠无间,罄尽心力,完成斯编。几乎是息交绝游,态度极为认真,可谓“尽心焉耳矣”。

本书之完成,首先要感谢辽宁古籍出版社社长兼主编徐彻先生、总编助理——本书的责任编辑高虹女士和主编朱炯远先生的信任和支持。在写作过程中,他们给以多方面的帮助和鼓励,令人感激。

书成之后,请我的恩师——硕士生导师孟庆文先生赐序,先生慨然应允。我在学术道路上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与先生的教诲和鼓励分不开。先生已近八十高龄,仍然治学不辍,令我们这些后学敬仰。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许鸿翔、程显平、张金明、刘忠生、徐行、王洪刚、火青、刘倩、孙璐、郑志刚、艾丽辉、王雪梅、刘彧超、王维强等十四名同志参加了部分撰稿工作,特此说明。郑志刚先生和我的两名科代表93级在校生齐玉萍、李影彬小姐三人为我缮写全部书稿,在此一并深表谢忱。唯愿本书能给广大读者带来愉快和补益。

    毕宝魁

 1996年2月11日于沈阳

新版前言

本书是新版《唐诗三百首译注评》的姊妹篇,从体例、风格到字数都非常相近。

三年前,于景祥先生就跟我提起要重新修改两书,使其体例、风格、语言统一。但当时因其他工作太忙而未暇及此。今年春夏之际开始全面改写唐诗,交稿后便全面修改本书,使之更加精炼,虽然是修改自己的作品,依然极其认真,不敢稍有懈怠马虎。十年时间,由于学识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对于人生体验的深刻,故本书之全面水平还是有所提升,读者诸君阅读时如稍加留心便可觉察出来。另外,本次改版,比原版本多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秦观的《鹊桥仙》(七夕)两词,虽原版本未收,但考虑两词实在精彩,且早已脍炙人口,故额外编入,想必读者诸君会欢迎的。其他篇目与顺序一仍其旧,决无变动。

原版《宋词三百首译注评》出版后很受欢迎,其具体表现是不断再版,印数已过数万,且被台湾某出版社出版,并有两个版本,一是原书名称,一是《宋词一本通》。内容就是《宋词三百首译注评》,连序言和前言都一样,价格比较昂贵。另外,台湾还有《宋词百首选粹》,作者署名也是鄙人,但鄙人实未撰写过此书,可能是从本书中精选而成。以上三书均未与本人联系,本人毫不知情,不知何以故。可见本书有一定的市场,曲折说明其颇受欢迎。

词乃诗歌之一体,是诗歌园地中别具一格的奇葩。宋词在一千多年后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宋词三百首》在同类选本中早已为读者所认可,是常销书。《宋词三百首译注评》则是对于美丽中之美丽的展示与鉴赏,出版后十多年中大受欢迎,在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虽无轰动效应,却颇耐咀嚼能够经受历史之考验。本书是对于原书的全面提炼润色,在三个方面都有提高,但愿在以后的岁月中也同样受到青睐。三十年后,如果本书还受欢迎,则是笔者的莫大荣幸,笔者或许能够看到。一百年后,如果还有人阅读本书,欢迎本书,则尤为幸运。能否如此,不敢断定,姑且待之,笔者肯定不知,来人可见也。

    继承古典诗词传统,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诗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继承是创新的前提,但愿本书能够成为继承的桥梁,成为创新的启迪和样板。

                                2008年1月15日晚毕宝魁写于三千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