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隋唐生活掠影之牡丹花情结

(2016-10-11 17:10:24)
标签:

杂谈

​ 唐代人的牡丹花情结
刘禹锡说: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 (《赏牡丹》,《刘禹锡
集》卷二十五); 白居易说: “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 (《牡丹芳》)
从这两联诗中可以看出唐代人爱牡丹已达到痴迷的程度, 尤其是长安和洛
阳两都之人, 更是如此。所以, 我们把牡丹称为唐代的国花也未尝不可。
一、 帝妃爱牡丹
唐代近三百年的历史, 政治中心一直是
长安与洛阳。而这两地又盛产牡丹花, 尤其
是洛阳的牡丹, 为天下极品。牡丹花本身的
高贵、 美丽、 雍容、 清香, 也非其他花可比拟,
因此博得帝王后妃、 王公大臣及文士们的普
遍喜欢。唐玄宗李隆基便是个惜花怜玉的
情种。由于他钟爱牡丹花, 亦爱美人杨玉
环, 更爱欣赏美人看牡丹的美景, 于是便令
大诗人李白即景作诗, 才引出那段千古风流
的文坛佳话和发人深省的故事。
开元中, 禁中初重木芍药, 即今牡丹也。得四本, 红、 紫、 浅红、 通白者。
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 太真妃以步辇
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 得乐十六部。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 手捧檀
板, 押众乐前, 将歌之。上曰: “赏名花, 对妃子, 焉用旧乐词为。 ” 遂命龟年持
金花笺, 宣赐李白, 立进清平调辞三章, 白欣然承旨。犹苦宿酲未解, 因援笔
169
隋唐生活掠影 第179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22
隋唐生活掠影
赋之。……龟年遽以辞进。上命梨园弟子, 约略调抚丝竹, 遂促龟年以歌。
太真妃持玻璃七宝盏, 酌西凉州蒲桃酒, 笑领歌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
曲, 每曲遍将换, 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饮罢, 敛袖巾重拜上。龟年常语于
五王, 独忆以歌得自胜者, 无出于此, 抑亦一时之极致耳。上自是顾李翰林,
尤异于他学士。❶
此段文字对这件风流韵事记载得很详细。开元年间, 皇宫中才开始重视
牡丹花。当时, 唐玄宗得到四株牡丹, 每花一色, 都是极品。唐玄宗将其移
栽到兴庆宫兴庆池东沉香亭的前边。正当这四株牡丹花盛开的时候, 唐玄
宗骑名马照夜白, 杨玉环乘坐步辇跟随前去观花。为了雅兴, 唐玄宗下诏命
梨园弟子中最优秀的演员阵容前来助兴。
梨园十六部在李龟年的率领下来了。刚要演唱, 唐玄宗来了兴致, 认为
面对妃子赏名花这样的美景不能再用旧词曲, 要创作新词。于是命令李龟
年拿着最名贵的金花笺去赐给翰林供奉李白, 让他立刻创作清平调词三
章。李白欣然领旨, 虽然酒醉尚未全醒, 但马上提笔书写三首《清平调》歌
词。李龟年也不等墨迹干, 马上拿着返回去。
唐玄宗命令那些梨园弟子, 略微调整一下乐器的音和曲谱, 便催促李龟
年歌唱。杨玉环端着玻璃七宝盏, 里面是西凉的蒲桃酒, 微笑着领会歌词的
意思, 内心非常高兴, 感谢李白的盛情美意。唐玄宗也调整好自己笛子的音
调进行伴奏, 在每两段之间间奏的时候, 唐玄宗故意放慢速度向杨玉环调情
讨好, 一副风情媚态。杨玉环喝完酒, 奏乐结束, 她拢好衣袖, 向唐玄宗飘然
一拜。其后, 李龟年与五王谈天时, 认为他最得意的就是那次演唱。李白在
一段时间里, 受宠的程度也超过其他文人学士。
唐玄宗是在要开始演唱时突然来的雅兴, 令李龟年拿着纸让李白即兴作
诗, 要求的速度特别快, 而李白当时酒尚未醒, 可能是酒兴助长了他的诗兴,
故顷刻之间便作好三首诗。这种情况, 大概也就是李白能应付得了。可知
唐玄宗对牡丹花深爱的程度。
中唐时的唐文宗也喜欢牡丹花。 “会春暮内殿赏牡丹花, 上颇好诗。因
❶《太平广记》卷二百零四, 中华书局版, 第 1549~1550 页.
170
隋唐生活掠影 第180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22
唐代人的牡丹花情结
问修己曰: ‘今京邑人传牡丹诗, 谁为首出? ’ 对曰: ‘中书舍人李正封诗, 天香
夜染衣, 国色朝酣酒。 ’ 时杨妃侍上, 曰: ‘妆台前宜饮以一紫金盏酒, 则正封
之诗见矣。 ’” (《南部新书》甲卷,《说库》上册)
一次, 唐文宗出行路过慈恩寺时, 看到在佛殿东墙壁上有一首《怜白牡
丹诗》曰: “长安豪贵惜春残, 争赏先开紫牡丹。别有玉杯承露冷, 无人起就
月中看。 ” 吟咏欣赏很长时间, 又令嫔妃宫人吟咏诵念, 等黄昏回宫, 该诗已
传遍六宫。
二、 官员与牡丹花
唐代官员中爱牡丹的也大有人在, 有一些达到痴迷的程度。宫廷重视牡
丹, 开始于开元天宝年间, 其后影响到文武官员, 再由官员辐射到百姓, 于是
整个社会便形成一种风尚。至中唐时, 这种风习日甚, 官员爱牡丹者已相当
普遍。刘禹锡曾先后在唐郎中宅和浑侍中宅观赏牡丹花。在唐郎中家观赏
时, 牡丹尚未开放, 故说 “但愁花有语, 不为老人开” (《唐郎中宅与诸公同饮
酒看牡丹》,《刘禹锡集》卷二十五), 所以看到浑侍中家正在盛开的娇羞鲜艳
的牡丹花时, 特别高兴, 写诗道: “径尺千余朵, 人间有此花。今朝见颜色, 更
不向诸家。 ” (同前)
浑侍中是当时政坛要人浑瑊, 他家中的牡丹花在当时确实很有名。但当
时的政界要人中, 爱牡丹、 培养牡丹最有名的要数与李商隐关系最密切的令
狐楚。《唐两京城坊考》卷二云: “按《酉阳杂俎》, 楚宅在开化坊, 牡丹最盛。 ”
令狐楚的牡丹专门有帷幄, 即一种用幔帐围起来类似花窖的设备, 可见其对
牡丹花百般呵护的良苦用心。令狐楚爱花, 也爱惜人才, 李商隐便是他一手
培养起来的文化名人。
李商隐一生对令狐楚充满感激之情, 令狐楚死后, 李商隐在博学宏词考
试中遭遇意外挫折, 在回中看到被风雨摧残的牡丹花后, 伤心地写道: “水亭
暮雨寒犹在, 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 有人惆怅卧遥帷。 ” ❶想到恩
❶刘学锴、 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 中华书局 1988 年版, 第 270 页.
171
隋唐生活掠影 第181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22
隋唐生活掠影
师令狐楚珍惜呵护牡丹花的爱心, 怜惜这些牡丹花因无人保护而被风雨摧
残, 其中也寄寓着自己的身世之感。
长安官员, 普遍爱牡丹花。《南部新书》丙卷说: “岁三月望日, 宰相过东
省看牡丹, 两省官赴宴, 亦屈保傅属卿而已。 ” (《说库》上册)看牡丹花的同时
还有宴会, 当然这只是三省官员和部分资深的太保太傅等人, 范围还不是很
大, 而且是在皇城内部。如果参照下面这段话, 便可对这一风情有更准确的
了解了。
长安三月十五日, 两街看牡丹, 奔走车马。慈恩寺元果院先于诸牡丹半
月开。太真院牡丹后诸牡丹半月开。故裴兵部怜白牡丹诗, 自题于佛殿东
颊蜃壁之上。太和中, 车驾自夹城出芙蓉园, 路幸此寺, 见所题诗, 吟玩久
之。因令嫔妃讽念。及暮归大内, 即此诗满六宫矣。其诗曰: “长安豪贵惜
春残, 争赏先开紫牡丹。别有玉杯承露冷, 无人起就月中看。 ” 兵部时任给
事。(《南部新书》丁卷,《说库》上册)
可知三月十五这一天, 长安全城人都观赏牡丹, 繁华的大街上车水马
龙, 人来人往, 熙熙攘攘。牡丹花最有特点, 花期最长的要数大雁塔所在的
慈恩寺。那里有专门培养牡丹的花草专家, 培育的紫牡丹早开花半个月, 白
牡丹晚开花半个月, 因此去那里的人最多。
通过这两则材料, 可知中唐以后, 三月十五日这一天三省官员及全城士
庶百姓都观赏牡丹, 是 “牡丹日” 或 “牡丹节”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 才会有
权贵不怕花大本钱来移栽牡丹。 “绿原青垅渐成尘, 汲井开园日日新。四月
带花移芍药, 不知忧国是何人。 ” (吕温《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
牡丹花别名为木芍药, 故这里所写的芍药便是牡丹。在感叹权贵不顾国计
民生的同时, 也可看出其对牡丹花是多么钟爱。
三、 寺庙道观中的牡丹花
前文提到慈恩寺牡丹的精妙。确实, 寺庙道观是牡丹栽植培育比较
集中的地方。下面的故事也发生在慈恩寺。唐代佛教和道教都很兴盛,
172
隋唐生活掠影 第182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23
唐代人的牡丹花情结
寺庙道观环境清幽, 适宜培养花卉。而且来这里的香客也很多, 故这些地
方也很注意栽植培养此花。花好花多当然就招人, 故有不少人特意来这
里观赏。
《唐语林》卷七 “补遗” 说: “京师贵牡丹, 佛宇道观, 多游览者。慈恩浴室
院, 有花两丛, 每开五六百朵。 ” (《说库》上册)
据一名法号思振的僧人说, 在会昌年间, 有几名朝官来这里观赏牡丹。
当时东廊院有白色牡丹, 非常可爱。几人见了, 叹息道: “世之所见者, 但浅
深紫而已, 竟未见深红者。 ” 一位老僧人笑着说: “怎能说没有呢?只是诸位
贤士没有见过罢了。 ” 众人一听, 明白这位老僧人知道什么地方有深红色的
牡丹花, 便央求他领着去看。老僧人不肯, 众人一个劲儿软磨硬泡, “经宿不
去” , 即过了一夜也不肯离去。老僧人受了感动, 便说道: “诸君如此好尚, 贫
僧怎能藏之, 但不知道能否不向他人泄露? ” 众人都答应了。
老僧人这才亲自打开一间房子, 里面有佛像佛幡, 板墙上遮着布帘, 在
帘幕后打开机关, 出一小门, 进入一小堂院, 极其洁净, 所有窗户栏杆都是柏
木做的。有一丛深红色牡丹, 枝叶婆娑, 数百朵花刚刚开放。此时朝阳初
升, 露水半干, 花晶莹润泽, 仿佛仙境一般。众人叹为观止, 一直观赏到过午
方去。老僧人叹息道: “我栽培二十年, 偶然说出来让人看, 不知道还能保存
与否? ”
其后, 有几个年轻人, 邀请老僧人去曲江池看花。老僧人见盛情难却,
便随之前去。到曲江池不一会儿, 他的弟子跑着来报告, 说有十几个人进院
挖花, 制止不住。那几个年轻人相视而笑。老僧人连忙往回返, 年轻人也陪
着回来。等赶回寺庙一看, 花已被人用大簸箩抬走了。
一个年轻人这才慢条斯理地对老僧人说: “知有名花宅中, 咸欲一看。
不敢豫请, 盖恐难舍。已留金三十两, 蜀茶二斤, 以为报矣。 ”
那位老僧人不但是个爱花者, 而且还是一名培养新品种的种花专家。他
花了 20 年的心血培植出一种新的花色品种, 可见是个花迷; 那几名朝廷官员
为看新牡丹花, 居然花去了几乎两天一夜的时间, 也都是花迷; 那些年轻人
为了看花, 竟不惜耍出近似无赖的手腕来, 而且拿出三十两金子和二斤蜀
173
隋唐生活掠影 第183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23
隋唐生活掠影
茶, 舍得花大价钱, 更是花迷。然而因这是为了看花, 是一种高雅的嗜好, 故
不算太恶劣。即所谓的 “窃书不算贼” , 此处也可说 “窃花不算贼” 吧。从这
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唐代人对牡丹花的痴迷程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