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63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蝾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漾漾。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译文】
宝塔的气势宛如平地涌起,孤零零地高耸直向天宫。登上宝塔仿佛远离喧嚣的尘世,层层台阶盘旋着而上到缥缈的云空。它高高拔起镇守着神州大地,建筑雄伟不凡如同鬼斧神工。宽阔的四角遮住耀眼的日光,七层高塔的顶端紧紧挨着苍穹。在塔上俯望指点高空的飞鸟,俯身可以听到迅疾惊人的风声。遥望绵延起伏的群山如波涛翻涌,仿佛都在匆匆奔走直接向东。俯看两行青槐夹着笔直的御路,宫殿楼台该是何等的精致玲珑。那浓浓秋色从西方弥漫而来,苍苍茫茫遍布整个关中。五个汉代陵墓坐落在北面的高原之上,千百年来一直都郁郁葱葱。登临此塔我才彻底领悟佛学中的清净妙理,何况高明的因果轮回学说我向来就很尊奉。如今我誓将弃官归隐园林,佛学中的大彻大悟之道实在让人受用无穷。
【注释】
[薛据]荆南(今湖北江陵一带)人,开元时进士。
【评析】
天宝十一年(752)秋,诗人和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五人同登大雁塔,高适和薛据先作诗,杜甫、岑参和储光羲后作。五个重量级诗人同时登塔同时作诗,除薛据散佚外,其他四首都流传下来,可见盛唐诗坛的阵容和气势。这时期是李林甫执政后期,朝政日非,江河日下,诗人出塞归来,实践使他认识到盛世的辉煌已经过去,社会矛盾已逐渐白热化,天下潜伏着巨大的危机,故诗中的景象描写中弥漫着迷濛苍凉的情绪,诗人也开始厌倦官场,产生归隐之意。
本诗结构清晰,开头八句写大雁塔的气势和建筑特色,高耸挺拔的外形,盘旋曲折的内部楼梯,四角遮阳的效果等历历在目,凡登过大雁塔的人都会产生同感。“下窥”以下八句写登塔后所见之景,远处是起伏连绵的群山,有如波涛汹涌的大海向东奔腾。近处是一条宽阔的官道,从两行青翠的槐树间伸向壮丽的皇宫。西面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秋色茫茫一派萧索。北面是烟笼雾绕、松柏苍苍的高原帝陵。景色中充满迷茫凝重之感,可以体会出诗人对于当前社会的困惑与迷茫。因此才写出最后四句,抒发领悟佛学妙谛,要挂冠归隐,彻悟佛学的感慨。
前文提到,和诗人同时登塔作诗的共有五人,除薛诗已佚外,余下四诗都在。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评此诗说:“登慈恩塔诗,少陵下应推此作。高达夫、储太祝皆不及也。”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此诗:“雄劲之概,直与步陵匹敌”,都给予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