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诗三百首译注评之60

(2016-06-14 06:50:25)
标签:

杂谈

60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译文】

西山的绝顶有一座茅屋,从山下上去大约要走三十里。轻扣柴门却没有童仆答应,从门缝窥望只能看见桌子和茶几。看来主人不是乘坐柴车出游,就是到清澈的秋水旁去钓鱼。阴差阳错未能相见,我的殷勤来访和由衷向往只是徒劳而已。但是眼望草色在新雨的润泽下一片葱茏,风吹松树的声音进入傍晚的窗户里。这种幽静脱俗的美景与我的心灵完全契合,我忽然感觉心满意足无限舒畅和惬意。虽然没有宾主相欢的愉悦,但我却领悟了清净悠闲的深刻道理。兴致以尽我就走下山来,何必一定要等到见到主人才肯回去。

【注释】

[茅茨]茅草屋。    [扣关]敲门。    [巾柴车]意谓乘车出游。巾,指给车子盖上帷幔。柴车,指简陋粗劣的车子。    [差池]原意是参差不齐,这里指错过。    [黾勉]勉力,努力,此有殷勤意。    [仰止]仰望,向往。  [契]契合,吻合。    [之子]这位先生,指隐士。

【评析】

描写隐逸生活或寻访隐士的诗在古诗中比较常见,但本诗读后却能给人以新颖别致的感觉。这种新颖别致的感觉主要来自构思的新颖别致。诗人去寻访隐者却没有见到,这是令人失望和沮丧的,但诗人却写出了独特的感受,写出自己的“得”,而且“得”还胜于“失”,难道这种感受还不新颖别致吗?

诗按照顺序依次写来,先写“寻”。一直到三十里路以上的山顶去寻访隐者,一是这位隐士是真隐,居住的地方竟在三十里以上的山顶,可见其远离世俗尘嚣,一也表明诗人的真心景仰。“直上”显示山路陡峭难行,居然不怕艰苦劳累。但上去之后,敲门无人,岂不扫兴?接下几句表现出扫兴的淡淡愁思。先猜想主人干什么去了,乘车出游或钓鱼都是隐居者典型的生活情调。徒自景仰羡慕却不能相见,白跑一趟。这是“参池不相见”两句的意思。如果没有这层铺垫就不真实了,不符合人之常情。因为主人不在,居所空无一人,给诗人观察鉴赏提供了方便,可以尽情大饱眼福。“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有声有色,宁静和谐,没有一点世俗的喧嚣,更没有官场的钩心斗角,一切都适意轻松,一片天然纯美,到处是勃勃生机,生命的律动与宇宙同韵。诗人被这种境界感染,不仅一扫“空仰止”的惆怅心情,而且欣然陶醉于“及兹契幽绝”的妙境,虽然没有得到主人的接待,却悟出“清”、“静”才是大美的禅理,使得诗意顿放异彩。最后用“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结束全诗,巧妙运用王徽之“何必见戴”的高雅故事,尤为耐人寻昧。《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阴时曾在风雪之夜乘船至剡溪寻访好友戴安道,走了一夜才到达戴的门口,却不入而返。人问其故,则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之所以援引此典极其精当,因为他同样有“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的感受。

本诗结构紧紧围绕“寻西山隐者不遇”七字展开。前四句一一暗扣隐者、西山、寻访、不遇,并在情思表达上造成跌势。次四句在悠悠向往中,表达诗人既遗憾又仰慕的怅惘之情,紧接着又出人意料地借景生情,抒发诗人自己因为受到隐居者环境的熏染而产生超脱的幽情雅趣,并悟出“清净理”的心理感受,从而在“不遇”的遗憾中写出“有得”的心理愉悦,表现对于人生的一种理解和感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