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4贼退示官吏并序
元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译文】
广德元年,西原蛮侵入道州城,烧杀劫掠,几乎抢夺净尽而去。第二年,他们又攻打永州并攻破邵州,却没有再次侵犯道州边境。难道说道州的实力已能够遏制敌人吗?不是!这不过是承蒙人家的哀怜同情罢了。你们这些催收赋税的官吏们为什么竟忍心如此残酷地搜刮百姓呢?为此,我写下这首诗给那些横征暴敛的官员们看。
早年我正赶上太平的时代,又在山林中隐居二十多年。清澈的泉水源头就在我家庭院,山间洞谷正对着我家的门前。那时候征收赋税都有固定的日期,百姓们在太阳很高时还在安稳睡眠。忽然间遭遇世道大变,几年来我也亲自参加征战。如今来管理道州州郡,就连少数民族的蟊贼也造反纷乱。因为城池太小反贼都没有屠城,因为这里百姓贫穷悲伤贼人都同情可怜。所有攻破周围邻近的州郡,道州却独自得到保全。治理地方的官吏是代表皇帝行使政令,难道还不如反贼有心肝。如今那些横征暴敛的官员,催逼百姓火烧火燎如同熬煎。谁能够用祸害百姓的人命,以此来捞取政绩而成为时代有政绩的贤良官员。想到这里我有心交出符节官印,自己操持竹竿亲自去划船。回到家里打鱼种麦,在江湖中度过晚年。
【注释】
[示]给……看。
【评析】
本诗是元结反映社会现实,同情百姓疾苦,敢于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罪恶而为民请命的代表作品,感情激越深沉,令人读后难以平静。
小序交待写诗的背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十二月,广西境内的少数民族西原蛮发动叛乱,攻破道州(故治在今湖南道县)。次年五月,元结出任道州刺史。七月,“西原蛮”又进攻道州邻近的永州,破邵州,却未再击道州。诗人赴任之时,道州遗户仅四千,生活十分困窘,百姓“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树皮。”(元结《舂陵兴》)。他见此情景,不忍加赋,曾上言请免,并作此诗严厉批评朝廷官吏的横征暴敛远甚于“贼”之劫掠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最后四句表达自己的意志,不忍心虐害百姓,又无法违抗朝廷特别是贪功搞政绩的上级官员,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委符节”、“自刺船”,归老江湖。他宁可丢掉乌纱帽。也绝不愿用断绝人命的方法,去换取统治阶级的赏识。这种社会良心实在可以光照千古,难怪今天阅读此诗,依然令人气愤、感动、佩服。凡是真心为社会为百姓的官员当永远受到人的尊敬和爱戴。
元结是位具有仁政爱民理想的忠臣循吏,本诗便是其仁政理想的具体表现,全诗语言古朴自然,抒情真实质朴,颇见艺术功力。清人沈德潜说:“次山诗自写胸次,不欲规模古人,而奇响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门径。”(《唐诗别裁》)清人施补华亦云;“诗忌拙直,然如元次山《春陵行》、《贼退示官吏》诸诗,愈拙直愈可爱。盖以仁心结为真气,发为愤词,字字悲痛,《小雅》之哀音也。”都很精到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