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庸——最高深最难把握的智慧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儒学基本处在被否定和排斥的处境中。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都把一百多年被欺负的恶果算在儒学以及传统文化的帐上,对于儒家文化的误解非常深。杜维明先生曾很痛心地说欧美思想家对于儒学之误会到达难以理解的程度。其实何止外国人,我们自己对于儒家思想之精华也有很多误解。而“中庸”是被误会最深最广泛的一个术语。
一、孔子提倡的中庸是什么意思
2、《尧曰》篇第1章: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这里的“允执厥中”也是中庸的意思,即要稳妥地把握好中正的尺度。
4、《子罕》第8章: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大意说:“我有知识吗?没有什么知识。有个农夫请教我问题,我好像腹中空空,一点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就从这个问题的正反两面,本末两点来反复询问考察,尽力搞清楚。”从两端向中间寻找最适中的点,便是应该采取的态度。
5、《先进》第16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中庸便是最适合的点,如果过了也不好,如果过的距离和不及的距离是一样的,则错误程度也一样。
通过对这些原文的考察,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提倡的中庸便是在日常生活中要采用适度原则。这是非常难的,也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如果举例来说,阳货特别想拉孔子加入自己的团队,因此要见孔子而不得,后来用手段在半路上碰到孔子,对孔子进行一番不太恭敬的训话,孔子并没有针锋相对,也没有采取报复行动。但依旧坚决不加入而已。孔子一生不为已甚,没有任何偏激的行为。实际便是采取了中庸态度。
二、被误解的“中庸”
柳宗元在《断刑论下》有几句话,对于理解中庸有一定帮助。他说:“经也者,常也;权也者,达经者也。离之,滋惑矣。经非权则泥,权非经则悖。是二者,强名也,曰当,斯尽之矣。当也者,大中之道也。离而为名者,大中之器用也。知经而不知权,不知经者也;知权而不知经, 不知权者也。”这里的“大中”和中庸的意思近似。经,是原则,是底线,权,是权变,是变通。在不突破底线前提下灵活处理事情,便是中庸。子路便是没有理解孔子的中庸之道而死的。我读论语和注释论语,开始时总感觉孔子对子路有点刻薄,批评太多了。但全部读完以及阅读更多的文献资料后,才真正理解孔子的苦心。
但是中庸被后世误解得太深了。贾谊《过秦论》“才能不及中庸。”后世便解释为“中庸,平常的,犹言中材。”这种解释本身是很值得商榷的。后来则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等,基本是贬义词了。鲁迅先生在《华盖集·通讯》:一文中说:“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这种批评是非常深刻的,并没有否定中庸这个词。
顺便提及一点,希腊文mesotes的意译是中庸,这是亚里士多德的用语,意思是不偏不倚,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这正好和孔子所说中庸的意思重合。这倒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整合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资源来解决目前人类的困境是个好途径。故对于轴心时代哲人的原典进行深入研究,相互比较和整合应该是今天全世界学术界的共同职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