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全家三口人带着一盒金都饭店的月饼去看望九十六岁的恩师孟庆文教授。先生满面红光,精神矍铄,思维清晰,看着我一岁多的小女儿在地上灵巧地走动,给个大苹果。小女儿端详一会儿,在我和她妈妈鼓励下接了过来。恩师开心地笑了。我抱着女儿,和妻子坐在恩师的两旁照了一张合影。
从恩师家出来,心情特别好。感觉自己完成了一项心愿——每年两次看望恩师和师母。我们这代人很特殊,历史造成我们只能晚熟。我在1984年33岁时考上研究生,与恩师结缘。当年元旦后放假,回家前去看望恩师。要过年了,必定不应空手进门,于是花11元2角钱买了两瓶榆树大曲,当时在农村串门常拿的酒。进门后,恩师见我拿两瓶酒,就绷着脸意味深长地批评道:“你花钱买酒干什么?你现在念书,还有家口,一定很拮据,何必花这个钱?以后不许再花钱给我买东西。”我支支吾吾地不会说话了。
当年春节前,邮局送来一个包裹单,一看地址,是恩师寄来的。是给我7岁的女儿毕彦超邮寄来的一套小衣服,板板整整的,淡蓝色,是名牌,起码需要五十元钱。我和妻子都非常感激,女儿更是高兴。穿上有点大。逢人就说是我爸导师孟爷爷给买的。此后,在学期间再没有给恩师买东西。毕业后,每年必须去恩师家拜望两次。一次是春节,一次是中秋节。带的礼物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渐提升一点档次。但只是心意而已。其实中国古代的送礼都是一种尊重的表达,在心情而绝不在其财物性,那才是礼的本质。毕业三十七年了,但每年两次看望恩师却从未间断过。
“天地君亲师”,被批判一百多年,最近忽然感觉到这五个字的合理性,因为这是人类道德的体现。
人之生命长短,祸福寿夭,其实都有天意在。而天意是永远说不清的。故我们应该感谢天地的恩赐,让我们生而为人,给我们一定的寿命,因此我们应对于天地存有感恩之心。
“君”实际是国家,国家强人民自信幸福,人民感觉有尊严,国家衰弱则人民受辱,“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文字距离现在不远。因此感恩祖国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的永远的天职和责任。
“亲”便是父母双亲,是给我生命,养育我之人,天理便应该永远的感恩和尽孝,“虽然寸草心,难报三春晖”,孟郊的诗句真好。老莱子娱亲虽然被批判,但现在思来,老莱子还是幸福的人,七十多岁了,还有双亲在,还可以穿花衣表演而使双亲愉悦。
师是培育我心灵,教授我知识之人,是人之道德生成期最关键的导师。恩师当年对待我的那些情景,后来成为我指导研究生时的楷模,我和我的学生关系也极为亲密。
恩师道德高尚,修养极高。“仁者寿”,
恩师即将百岁,儿孙满堂,晚景极其幸福。师母长恩师两岁,已九十八岁,身体健康,耳聪目明,期待恩师和师母携手度过百岁,我们这些当弟子的也很幸福。
天地君亲师,是永远值得我们尊重和感恩的,我们的传统文化永远散发着真理的光辉的温暖的人性。
甲午中秋节毕宝魁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