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曾主张“准全民公决”

(2014-05-25 19:30:17)
标签:

孟子

民主

准全民公决

文化

    人类遇到空前的危机,因此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和思想便是近来所有思想家、政治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立科学的民主制度便是解决危机的关键。

     只有民主制度才可以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才可以不通过战争和暴力形式来解决一切争端,这就需要有高级智慧的贤人来执政,故选拔贤人到政权中来便是政治好坏的关键。在如何选拔重用人才,如何处理甚至诛杀贪墨之官吏方面,孟子曾提出过“准全民公决”的方案,这是最民主的方式,因此我们在寻找古代思想资源时,只要认真阅读和思考,便会有很多惊喜的发现。

     孟子思想,历来以“民本思想”著称,并且最常听到的议论是古代民主是给人民做主,不是让人民做主。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完全准确。最近重读《孟子》,掩卷深思,有许多新的感悟。原来,孟子思想中便有接近全民公决的观点。不是笔者有意拔高古人,我们没有这种必要,况且也拔高不了。揠苗助长是愚蠢的,有意拔高美化任何人也是不可取的。下面我们便用事实说话。

 

孟子对齐宣王这样说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去见齐宣王说:“所谓有传统的国家,不是说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有治世的大臣。大王你已经没有可以信任亲近的大臣了。从前提拔的,现在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都不在朝廷了。”这很明显是批评齐宣王不识人,不能重用提拔贤士。以前提拔重用的人如今都不在位了。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齐宣王马上反问一句:“我怎么辨别他不是人才而舍弃不用呢?”这句反问接触到怎样甄别选拔人才的关键问题,引出孟子用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为说明问题,我们引用全部原文,一是请众位读者看到孟子原话的全部,以免有断章取义之嫌,也可以监督翻译和理解是否有误。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同上)

     直接翻译过来:“国君起用提拔人才,是不得已的。而提拔人才就会使地位低下的人超越地位高的人而被人尊重,使关系疏远的人超越亲戚的地位,怎么可以不慎重呢?君王左右的人都说此人贤良,不能认可;诸位大夫都说贤良,也不能认可;国都百姓都说贤良,然后进行考察。见其确实贤良,然后提拔重用他。君王左右的人都说此人不可以用,不要听信;诸位大夫都说此人不可以用,也不要听信;国都百姓都说不可以用,然后进行考察。见其确实不可以用,然后废黜罢免他。君王左右的人都说此人应该杀掉,不能听信;诸位大夫都说此人应该杀掉,也不能听信;国都百姓都说此人应该杀掉,然后进行考察。见其确实应该杀掉,然后把他杀掉。因此可以说:‘是国都百姓杀了他。’这样做,然后才可以当人民百姓的父母。”

 

       “准全民公决”

 

       通过翻译,可知孟子的意见很明确,这就是无论提拔官员,还是处罚罢免甚至处死官员,国君都不能只听身边人员的话,也不能只听大臣的意见,而要听取“国人”一致的意见。古代的国人狭义指生活在国都的所有人,最大多数当然是百姓。“左右”指国君身边的人,一般包括后妃和宦官,诸大夫则指朝廷大臣。这些人很可能是利益相关集团,故不可全信。而国人则是绝对大多数,这些人因为在局外,眼睛更明亮,心地也比较公正,故这些人的意见才是最关键的。可以理解,孟子的意见是把任用、罢免、甚至处罚、处死官员的权力交给全体国人来决定,这难道还不是当时最高的民主吗?

     另外,还有一层意思亦需指出,即“国人”不仅限定生活在国都中的人,也有生活身份的意思。上古时期,“人”和“民”不是一个概念。“人”指贤人,起码应该是自由民。最下层劳动大众则称“民”。这样,最下层的百姓是无权参与国家大事讨论的。这样,孟子的意思可以说是大事由“国人公决”,但只是“全体国人公决”,还不是全体人民公决,故可称之为“准全民公决”,然而在两千多年前,能够提出如此高度民主的思想观念已经难能可贵了。

       孟子的民主思想还是比较突出的,重视百姓生活,提倡发展生产,首先保证百姓衣食充足,然后再进行礼乐道德教育,注意听取百姓的意见,这些都是思想精华,贯穿其文章之中,故孟子散文气势充沛,主要是其胸中浩然之气的艺术表现而已。畏畏缩缩的人写不出具有阳刚之气的文章来。

     按:本文已经在《沈阳日报》2014年5月25日“国学堂”发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