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故事·序》
(2012-07-27 06:34:42)
标签:
八大家故事王安石故事序言文化 |
序
王安石仿佛是个戴着面纱的女郎,一直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人们很难看清他到底是怎样的人。许多正史对其记载是真假掺半,对其评价是毁誉掺半,这更增加了问题的严重性。特大而明显之冤案,易引起注意,也易被平反,而一般性之冤案,似是而非,易为人们所忽略。九百年来,王安石一直蒙受冤屈,受到许多无端的指责与批评,其原因亦正在此。
王安石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当时学者如林,而他是佼佼者。他艰苦朴素,忠君爱国,关心百姓,为政清廉,勇于负责,淡漠名利,孝敬长辈,关心子女,友爱兄妹,洁身自好。身为朝野之名士,多年为朝廷一品大员,在经济方面和生活作风方面白璧无瑕,众多政敌在鸡蛋里挑骨头,可绝对无人在这两方面对他说三道四,可见其绝对清白。
在朝廷工作时尽心尽力,为国家,为百姓,明知道有极大风险,明知道要得罪一大批人,也挺身而出,毫不动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无愧斯言。“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而变天下之俗。”这是当时人对他的期许,他做到了。
当深受皇帝信任,事业方隆之时,急流勇退,坚决要求归隐。视富贵若浮云,视功名如弊屣,归隐钟山,俨然一平民,当时只不过五十六岁。仅此一点,便足以卓然千古矣。“谁似浮云知进退,稍成霖雨便归山”,这是他的诗句,也是他的行动。他喜欢李商隐“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诗句,而他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诚如梁任公所云:“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本书依照总的编写体例,不对王安石进行全景似的描述,而是选择其能够表现传主精神面貌的小故事,将其放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描写,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追求可信性和可读性的高度统一。通过对正史和宋代笔记小说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选择,共写三十三个小故事,反映出王安石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王安石,更加可敬。他有强烈的平民意识,退休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本书是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经过仔细斟酌,详参细考,去伪存真后写成的,意在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拂去沉沉的历史尘埃,写出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真实的王安石,一个有血有肉的王安石,一个可亲可敬可感可爱的王安石,让他从历史的尘埃中站立起来,走进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成为我们的光辉榜样和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