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式格律诗词创作的思考和意见
(2010-05-20 21:54:12)
标签:
文化 |
中国唐宋诗词第三届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关于新式格律诗词创作的思考和意见
一、内容方面要表现新时代
1、在形式方面,基本遵循格律诗的格律要求,既然是写格律诗词,那么就要原滋原味,就要遵循其格律方面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遵循才会有统一的尺度。而且,格律诗形式是很精美的,可以说是唐代诗人们在吸收南朝永明体创作经验基础上经过许多诗人苦心探索和尝试才逐渐形成的,是积累几百年前人创作经验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完美精彩的诗歌形式。故我们应当借鉴,基本上应当按照原有的格律要求来作,即在平仄、粘对、用韵、对仗几个方面全部保留唐代近体诗的形式,在用韵和对仗方面进行一些变革,这主要体现的是继承和复古。
2、在此基础上,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在语音运用上进行调整,即以现代汉语的语音实际在两个方面重新规范。这两个方面正是现代人进行格律诗词创作的两大锁链和桎梏,必须彻底砸烂抛弃,否则便很难使这一古老的经典形式重放光彩。这两个方面一是入声字,一是平水韵。因这是非常具体和关键的两个问题,故要专门阐释。
古人作诗时,需要将各自韵部的字都熟练背诵下来,否则便容易相互混淆,那叫“逸韵”,属于错误,如果是考试,成绩要大受影响,有时则干脆不及格。如“东”和“冬”在古代属于不同的韵部,作诗时每个韵部的字不能混淆。今天则应当将两个韵部的字完全合并,即只要含韵母“ong”的字都可以押韵。再如,平水韵中,“庚”、“青”、“蒸”三字属于不同韵部,而今天,则应当将这三个韵部的字合并起来,即只要含有韵母“eng”、“ing”的字均可以看作一个韵部,可以通押。甚至不同卷的韵部也应当合并,如平水韵中的“上平声”中,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与“下平声”中的一先、十四盐、十五咸这六个韵部的字都含有韵母“an”,故可以合并为一个韵部。以此类推,只要主要韵母相同的字便可以看作是同一韵部。因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说的是现代汉语,平时交谈用的是现代汉语,每天听的是现代汉语,何必不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而偏要胶柱鼓瑟,作茧自缚,再去背诵什么“一东”、“二冬”之类的平水韵呢?再去硬记哪些平声字属于古代入声字呢?因此,在入声字和用韵方面,我们一定要破旧立新,与时俱进,建立新的规则。这样,运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新式格律诗词在用韵上要彻底放开,完全摒弃平水韵,也不用《中原音韵》的十九个韵部,而是基本采纳在近现代普遍流行,在新诗、歌曲、说唱文学及各种韵文形式中普遍采用的“十三辙”,稍加改造,将第十三辙中所包含的两个韵部分开,成为十四个韵部。具体韵部分工及名称如下:
一、发花部。含有韵母a、ia、ua的字。
二、梭波部。含有韵母o、uo的字。
三、乜斜部。含有韵母e、ie、üe的字。
四、姑苏部。含有韵母u的字。
五、衣期部。含有韵母i、ü的字。
六、怀来部。含有韵母ai、uai的字。
七、灰堆部。含有韵母ei、uei的字。
八、遥迢部。含有韵母ao、iao的字。
九、由求部。含有韵母ou、iou的字。
十、言前部。含有韵母an、ian、uan、üan的字。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Er音的字很少,尽量不用作韵脚,如果避不开,则应当归到灰堆部,因为二者声音最接近,而不能单立一部。
1、词律几乎没有什么规律可循,特别难记,因此背诵著名的词更重要,因为背诵词谱太枯燥乏味,远不如背诵典型篇章有意思。然后以此为楷模去创作,作品出来后再与词谱对照,进行调整修改。应当特别强调的是,模仿是为了创作,继承是为了创新。如果一味模仿继承而不推陈出新则是死路一条。明代诗人模仿的水平极高,模仿的作品也极多,但流传下来的很少。吃别人尝过的馍是为了品尝研究其制作的方法,使其为我所用,如果靠此来维持生活,无异于坐吃等死。
2、古代有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字本来就有平仄两种读法,也为调整平仄提供一些方便。如看、教、过、叹、禁、探、应、论、忘、望、离、醒、量等,这些字可以根据句子要求来确定平仄,可以说是万金油词语,运用时不必考虑平仄的问题。比如李商隐《无题》:“青鸟殷勤为探看”的“看”便读平声,如果读仄声便是错读。此诗问题不大,但苏轼《江城子》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量”和“忘”字都读平声,按照词谱此二字都要求平声,而这两个字又都可以平仄两读,故在此处都应当读为阳平声。这类字我们今天依然可以保留。掌握上述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平仄的问题便可以逐渐解决。熟能生巧,这方面训练多了,出口便可合律,并不是太难的事。
3、关于对仗的问题。对仗是五律和七律中间两联的要求,对仗与否,对仗质量高低往往决定该诗的水平,因此,对仗也是近体诗创作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首先,不要把对仗看成是很神秘很困难的事。俗语说:“会了不难,难了不会。”只要掌握其规律,是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掌握的。但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能够基本对仗就可以。
4、还要说明的是,当内容表达与格律要求发生矛盾无法解决时,便采取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千万不要削足适履,更不要画蛇添足。辞不害意,一旦内容好,如果改动一个字便走味,那么宁可不改。崔颢的《黄鹤楼》诗前半首不合格律要求,但意境气势太好,故诗人没有改动,时人及后人同样给予极高的评价。创作时,先立意,以意统帅全篇。如果是律诗,在作完后再按照格律去调整。尤其注意不要失粘。因为一旦失粘,就会出现邻近两联诗的平仄格式完全相同的情况,这是律诗创作绝不允许的。还有一些拗救的规则可以弥补平仄难以调整时的困难。拗救的规则在一般诗词格律书中都有介绍。
应当指出,按照新的规则,创作新式格律诗词便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我们应当大胆尝试,勤奋刻苦地写作,一定会有好的作品出现。当然,写作格律诗词并不是轻松容易之事,不要说我们,古人写作也不轻松。贾岛说他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是“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三年”才得此二句诗,可见其艰难的程度。当然,三年的含义包括生活体验在内,但也可看出其作诗是非常刻苦的。李贺更是呕心沥血,他母亲看着都心疼。陈师道偶然来灵感,有冲动,便急忙回家,关门,上床,蒙被,凝思苦想,因此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诗句。孟浩然和王维好像是很平淡雍容的人,但作诗极其用功,《云仙散录》说:“诗非苦吟不工,信乎!古人如孟浩然,眉毛尽落;裴祐袖手,衣袖至穿;王维走入醋瓮,皆苦吟者也。”孟浩然眉毛都累掉了,王维居然走进醋缸里,可见其专心致志到何等程度。诗是用心血和汗水写出来的,想轻易得到是不可能的。
再有,古人所写的诗也不全是精品,也都有过长期努力的过程。杨万里中年后尽毁以前的作品,许多诗人都有自己销毁自己作品的情况。因此,开始时写的诗质量不高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千万不要因为吃力或稍遇挫折便灰心丧气。不经过“戛戛乎其难哉”的艰辛,便不会有“汩汩然来矣”的欣慰,更不要想“浩乎其沛然矣”的成功的喜悦。只有不断努力,刻苦发奋,才会取得成功。
以上是我2004年参加“第三届唐诗宋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论文,后被收入《论文集》中,2006年被中华诗词年鉴全文转载。请有兴趣之同仁参与讨论,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