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学校简介:
巴州区特殊教育学校是巴中市唯一一所招收视力残疾和听力残疾儿童入学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始建于1992年,1994年正式招生行课。学校占地面积4.8亩,现有教职员工31人,24名专任教师。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0余人。学生主要来源于本市“三县一区”的边远农村。
学校除了满足残疾孩子的教学,还担负全市四个区县随班就读师资的培训。
二、取得的成绩
学校遵循“语训—康复—学习文化—职业培训—升学就业”的办学思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先后组建了舞蹈组、篮球组、音乐组、盲人按摩组,采用专业课与业余课相结合的办学路子,让这些残疾儿童、少年融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
男子篮球组参加了2006年四川省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篮球
比赛,荣获第八名;
毕业的35名盲生以按摩技能走向社会,就业率100%;
2005年10月,盲生庞涛、聋生何春莉参加四川省中小学生才艺大赛分获声乐组一等奖和舞蹈组三等奖;
2007年1月,中残联、文化部在成都举办全国首届“挑战命运”艺术大赛,盲生庞涛荣获声乐组优秀奖,聋生何春莉获舞蹈组二等奖,现何春莉已被巴中市红星艺术团录用。
2009年5月聋生袁容参加中残联在成都举办的残疾人艺术大赛中获舞蹈组二等奖,聋生陈磊、张校聆被成都市残疾人艺术团录用为舞蹈演员。
教育教学方面:学校初中毕业考入成都就读高中的10余人,其中男生冯阳于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被长沙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录取,成为巴中市第一名聋人大学生;
周叶莎于2008年考入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美术专业,成为巴中市第一名聋人女大学生。
1997年10月,学校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评为“四川残疾人之家”;
1999年10月被巴中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双文明单位”;2001年12月,被国家教育部、民政部、中残联评为“特殊教育先进区”。
三、学校灾后重建
“5.12”汶川特大地震,学校唯一一幢教学楼遭到严重破坏,鉴定为D级危房,现已拆除。在省宗教局、摩根大通银行和当地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共筹资360万元,其中省宗教局捐资250万元,摩根大通银行捐资30万元,当地政府补助80万元,在原址仅修建了 3276平方米的教学楼,共28间教室,现主体工程完成,今年六月可竣工投入使用。
教学楼的建成,预计可容纳300名学生就读。届时将筹办集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计划开办聋生小学及初中12个教学班、高中3个班,盲生班3个,培智班6个,按班额15人计算,共容纳学生360人,共需师资60人,
四、存在的问题:
1、目前学校无任何教育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
2、师资力量短缺,特校毕业的专业老师只有12人,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
3、学生宿舍租用当地民房,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卫生条件很差;
4、没有操场,学生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体育设施设备,无法开展体育活动.
第一期灾后重建工程将在今年六月竣工投入使用。根据学校实际,实施学生生活用房、运动场地的二期工程的建设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根据总体规划,在原址旁需征地11.6亩,建设学生生活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占地7.6亩,修建运动场地4亩。
建篮球场两个、跑道,约需资金60万元;
男女生宿舍2212平方米,约需资金330万元;
建学生食堂210平方米,约需资金32万元;
建学生公厕、浴室210平方米,约需资金32万元;
门卫接待室105平方米,约需资金16万元;
附属工程(含地板硬化、校园绿化、围墙、堡坎等)约需资金300万元。
教学设施设备,约需资金80万元。
整个二期工程供需资金870万元
学校建设工程全部启动建成后,虽不能满足全市4000余名适龄残疾学生就读需要,但可以以学校为中心,起到辐射全市的作用,推动其他县区特殊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