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棣花行

(2023-10-10 20:42:28)
分类: 个人原创

棣 花 行

                       

   早就听说棣花古镇和我的家乡漫川古镇一样远近闻名,心里老惦记着要到棣花走一走,可惜一直未能成行,直到今年五一假期,我和儿子驱车前往棣花,目睹了古镇风情,总算了却一桩心愿。

   53日早晨9:00,我们驱车从漫川关出发,途经高坝、洛峪,从中村洪河寺翻山越岭到达商镇,中午12:30,抵达棣花古镇。今天正是旅游高峰,镇上人流如潮,车流不息。我们第一次来到棣花,人地两生,幸亏有手机导航,才把我们引到目的地。

   我们把车停在棣花中学大门口,跟着人流从学校大门左手边院墙外的巷道前行五六十米,就到了贾平凹故居。门口空地上窝着一块儿顽石,石头后面木板上刻着贾平凹的散文名作《丑石》,丑石右边花园里种植着几株月季花,花开正繁,似乎正在迎接着四海游客。游人们纷纷立在丑石前合影留念。

   平凹故居面积不大,黛色瓦,青砖墙,木板门,花格窗,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我们从大门进去,正对面是堂屋,左边是厢房,右边是平凹之家。堂屋摆设简陋古朴,后墙一排大立柜上摆放着四副平凹父母生前的照片。大立柜前一张大方桌,两把木椅子,后墙正中悬挂着平凹的几副字画,仅此而已。

   院子侧是平凹之家,展柜里陈列着平凹童年、少年时期用过的各种物什,四面墙上的玻璃框里装着平凹不同时期的生活剪影。从这些简陋的物什和影像资料中,我们一步步走了中国当代文坛巨匠贾平凹。

   平凹之家左边一间房子,桌子上,案子上,书柜里,到处都摆满了平凹的作品,每一部作品扉页上都有他的签名和印章,他的哥哥和侄儿正在忙着售书。平凹每有新作出版,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一睹为快,今天到了他的故居,不买几本哪里甘心!于是,我随着人流挤进去,挑选了四五本,也算不虚此行。

   从平凹之家出来沿左侧穿过一道门,来到平凹文学艺术馆。大门对面是文学馆,左后方是书画馆,右边是影音馆。文学艺术馆也是一座四合院,院里棠棣花开得正旺,蜜蜂和蝴蝶在花间上下翻飞,热闹嬉戏,游人如织,川流不息。

   走进平凹文学馆,展柜里摆满了他的作品和获奖证书。有早期的作品《商州》、《天狗》、《月迹》、《心迹》、《爱的踪迹》,也有后期的大作《秦腔》、《古炉》、《带灯》、《老生》、《山本》......各类获奖证书五六十份,摆满了两大展柜。特别是二OO八年十月,《秦腔》荣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可谓实至名归,不负众望。实现了平凹以如椽巨笔为故乡的过去立碑的夙愿。三面墙上悬挂着平凹不同时期留下的珍贵照片以及从八四年到一四年获奖作品年表。整个馆内从平凹的童年、少年读书求学、生活劳动到一九七一年走出商山,进入西北大学求学,从文学初探、崭露头角到成为文学巨匠,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平凹的文学创之路。

   院子后边是贾平凹书画馆,馆内墙壁上、展柜里悬挂摆放着他不同时期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是为家乡丹凤棣花一带景点题写的,也有部分对联匾额。

   平凹的书法作品无规无矩,不方不正,粗犷豪放,拙朴刚劲,自成一家。据说前几年,书画市场火爆,购买平凹书法作品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应付过多的人来买字,而不打扰他的正常生活,平凹不得不设置一些门槛。那就是把书法价格提高到一般人不易接受的程度,但是仍然挡不住前来求字的人。二O一六年底,平凹白纸黑字的在工作室写下一段话:二O一七年元月始,书法:四尺十万,四尺斗方或三尺七万,牌匾一字四万。但是索要的人依然不少。这也许就是名人效应吧。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倒也无可厚非。

   从书画馆出来,沿着院中的甬道前行,对面是贾平凹影音馆,馆内展柜里陈列着很多与平凹有关的影音资料。电视里正在播放平凹做客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时的场景。

   从影音馆对面的大门出来,我们来到馆外小广场。平凹文学馆后面外墙上是一幅巨型铜版画。画的右边平凹一手夹着香烟,一手握着笔管,目视前方,端坐在藤椅上,做沉思状,仿佛又在酝酿一部惊世之作。版画上都是他部分作品的封面。站在版画前远眺,前面便是著名的宋金街。

   伫立在巨型版画前,让人不由肃然起敬,感慨万千。是啊,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一个饱经苦难的平民之子,能走出大山,立足大都市已属不易。而他在自己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里,始终艰苦跋涉,笔耕不辍,先后出版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一百六十多种,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简直算得上是一代奇才了。同时,他又是一位不拘一格,多才多艺的作家,诗文书画、评论戏剧样样精通,自成一家,真不愧为中国当代文坛横空出世的大师级作家。难怪有人赞扬他说:“中华五千年出了两个艺术奇才,一个是苏东坡,另外一个就是贾平凹。贾平凹的作品无论是从品位还是高度上,都和苏东坡站在了一个对等的位置。”

   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物欲横流,追名逐利,人心浮躁的年代,平凹始终秉持平民立场和民族意识,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保持平民作家本色,甘做文坛老黄牛。生命不息,笔耕不辍,热恋故土,眷恋家乡,为家乡而歌,为时代而歌。用生花妙笔,源源不断地创作出五彩斑斓的锦绣文章。

   沿小广场拾级而下,我们来到人群熙攘的宋金街,穿过横跨街道的宋金桥,漫步在狭窄的宋金街上,来到昔日的宋金边城,今日的游客中心。游客中心广场大桥两旁矗立着一尊尊手握长矛,身披铠甲,威武凶猛的古代武士塑像。人在桥上走,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片鼓角争鸣,金戈铁马,人马喧嚣的古战场。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昔日湮没的黄尘古道,荒芜的烽火边城,如今又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特别是在文坛巨匠贾平凹这张文化名片的带动下,棣花古镇的旅游产业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2019529日初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