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七——《登宝塔山》

(2022-05-17 20:44:23)
分类: 个人原创

登宝塔山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共产党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宝塔山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圣地旅游网红打卡地尤其是在建党百年之际,前往圣地旅游,会有一番不同的感受。

作为红色文化摇篮,又恰逢党的百岁华诞,圣地延安到处张灯结彩,红旗飘飘,喜气洋洋,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今天要参观的景点都在住宿地附近,无需长途奔波。简单用过早餐,我和儿子步行前往宝塔山景区。站在延河桥上,对面一座美丽的山峰连同山上耸立的高塔映入眼帘,那就是巍巍宝塔山。

乘坐景区观光车沿着观光大道来到宝塔山停车场。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嘉岭山现在宝塔山,因山上建有延安宝塔(岭山寺塔)而得名宝塔山融历史文物和革命遗址于一脉,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之一。

到停车场下车,步行前往宝塔山广场。适逢旅游旺季,广场上游人很多,络绎不绝。广场中间耸立着一座高高的砖塔,这就是延安宝塔。宝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宋代、明代曾予以修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宝塔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塔44米,塔基周长36.8米,宝塔底层辟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额书“俯视红尘”,南门额书“高超碧落”。站在塔前,我不禁想到:古人为什么要在这里建塔呢?随着讲解员的热情介绍,我终于明白了。原来,中国古塔建筑,一是起源于佛教用于埋藏经卷和舍利,据《太平广记》载“延州有锁骨菩萨(即观音菩萨化身)舍利塔”,指的就是延安宝塔;二是来自风水学说,用于调理阴阳辟邪降福。延安宝塔山地处三川之口,山腰地势平缓,不完美,有缺陷,便造塔弥补。可以说,延安宝塔山的建造兼具这两个原因。其实,关于宝塔山当地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唐朝的时候,延安是一个交通要冲。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有一天,突然来了两条恶龙,恶龙专吃牛羊,甚至还会吃人。人们叫苦连天,纷纷逃离家园。后来玉皇大帝知道了,就下令建造一座塔,来镇压两条恶龙。从此,老百姓又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这座塔就是延安宝塔。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

1937年,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进驻延安后,延安宝塔还一度承担过飞机导航的功能。这座雄伟的宝塔经历了千年风雨侵蚀和战火的洗礼,到全中国解放时,已经伤痕累累,遍体鳞伤。全国解放后,省、市两级人民政府先后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延安。”站在宝塔前,凭栏眺望,延安老城风光一览无余,黄土高原风情尽在眼前。宝塔山与西北的清凉山、西面的凤凰山遥相辉映,形成了三山环抱;延水河与南川河在宝塔山脚下汇合,东折注入黄河,形成二水合流。“三山环抱、二水合流”是延安城市的地形特点。城市设施主要修建在两河沿岸的川道和沟道上,呈“丫”字形分布,是典型的丘陵峡谷城市。延安40平方公里的城区居住着50多万人口,人口密度接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市区街道不宽,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整过城市布局整齐,干净整洁,千山万壑中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彰显着这座古老城市的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宝塔右侧有一口铸造于明崇祯元年的铁制洪钟,钟高150公分,直径106公分。上部是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是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此钟原在延河对面的太和山道观中,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处把它移置于此,用于报警和报时。1938年,日本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曾被敲响,为保卫延安做出过特殊贡献。

宝塔四周,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那是宝塔山纪念林。1979年3月4日,全国青年植树造林大会在延安召开,当时23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在宝塔山上共同种植纪念林,并设立标志牌。此后,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中央政府各部委以及友好团体纷纷在宝塔山上种树纪念,今天这片纪念林已经成为宝塔山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树木也成为特殊的文物,被精心保护起来。透过苍松翠柏,我们可以体会到全国人民对延安的无限热爱之情。

沿着宝塔南边的台阶拾级而上,我们来到半山腰的“嘉陵书院”遗址,这是一处平坦之地,翠柏环抱,环境优雅。北宋名将、大文学家范仲淹在镇守延州(今延安)时,一面修城筑寨,抵御西夏进犯;一面大兴学风,广招学子,在此习文研武,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对当时延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塞北边防得到巩固。

继续向上攀爬,登上山顶,山顶平坦处建有一座两层阁楼式建筑——望寇台。由于建在山的最高峰,每到夜晚星光灿烂时,好似伸手可摘星辰,故又名摘星楼。原楼已毁,现存建筑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修的。我们站在摘星楼上俯视延安城,三川风貌尽收眼底,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读山真的能够读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从摘星楼东边的观景大道下山,不知不觉间又到了范仲淹留下的另一处遗迹——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施,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公元1040年7月,范仲淹到延州后,除了加强对鄜延地区的全面防御与延州城的设防外,又把嘉陵山作为守备延州的重要军事阵地与指挥中心,精心予以修筑。

现在的烽火台是在范仲淹镇守延州时构筑的烽火台原址上砖砌加固的,它的位置选择非常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开阔,登临台上,延安城的东、西、南三川尽收眼底。一旦烽火点起,三川军民人人皆知,可以起到报警御敌的功效。

下了山,我们来到宝塔山脚下的另一处著名景观——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高6到7米,长260米,崖上布满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的范仲淹,曾手书“嘉陵山”三个隶书大字,至今仍镌刻在山崖上,每个字高3.68米,宽3.37米。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北宋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忧后乐”、“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也是赞誉范仲淹丰功伟绩的;“云生幽处”、“重岗叠翠”、“嘉陵胜境称第一”,则是明清时期文人墨客为描述宝塔山风光而题刻的。摩崖石刻还有蒋介石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题的“全民导师”。

游完宝塔山,回到了延河桥。延河桥,如长虹卧波,横跨延河、沟通延安东西城区。关于延河大桥的建造还有一段真实而感人的历史。1973年6月9日,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当天下午,他前往宝塔山,当时南川河上没有桥,周总理乘坐的吉普车只好涉水过河,小车不慎陷进淤泥里。延安百姓得知情况后,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将总理乘坐的小车稳稳地抬过了河。当总理站在宝塔山上看到延安城还是原来的老样子时,他流泪了,动情地说:“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延安至今这么贫困,我作为国务院总理深感惭愧,我这个总理没当好!”回去后,周总理专门拨款,于1975年建成了这座“宝塔桥”。因此,延安人民也亲切地称之为“总理桥”。宝塔山和延河大桥组合成为延安的名片,成为延安的代表性符号。站在桥上,仰望那如画的山峰和傲然耸立的巍巍宝塔,心绪久久难以平静。巍巍宝塔山,铭记着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滚滚延河水,传承着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延安宝塔山和延安宝塔,作为延安时代的象征,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航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卓越功勋,成为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说延安是中华民族的魂,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灵魂故乡。你不来,你不看,一定会终生遗憾;我们来过、看过,我们一定还会再来、再看!

                                      2021年10月2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