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2021-11-15 21:04:30)
标签:

水洞沟

博物馆

明长城

藏兵洞

游记

分类: 个人原创

探秘水洞沟

                                             才 华

   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还真是的,原想着今天只游水洞沟一景点,旅程应该是轻轻松松的,谁知天公不作美,黄昏的时候,老天偏偏下起了大雨,加上高速堵车,让今天的旅途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水洞沟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水洞沟村,距银川市19公里。早晨9:10,我们驱车从银川市北辰酒店前往水洞沟,半个小时后便到达景区。到达景区的时候,游人正盛,好在儿子提前在网上购买了门票,我们拿着手机扫一扫,就可以直接进入景区了。

水洞沟是我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荣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银奖。

我们从南门进入,看到的第一个景点是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外形据说是仿水洞沟遗址出土的石器造型建造的。进入馆内,首先观看了十几分钟《梦回四万年》实景体验。演出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画、实景、幻影成像等形式,结合先进的声、光、电、可调式地震平台等技术,真实再现了数万年前远古人类其乐融融的渔猎生活和打制石器的生产场景。

几万年前,一群原始人顶着凌冽的寒风艰难迁徙,他们翻过沙丘,绕过土林来到水洞沟,看到眼前有碧绿的草原、湖泊、奔跑的羚羊和野牛时,他们放下行囊就地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创造了震惊中外的水洞沟文化。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突然暴雨倾盆、洪水肆掠、山崩地裂,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数万年前的水洞沟人消失了,留下一片寂寞和荒凉。

演出结束后,我们参观了馆内实物,馆内以大量的雕塑、展板、投影、文物展出以及讲解等形式,让游人了解人类进化的起源、水洞沟文化的兴起以及水洞沟遗址五次考古发掘的过程与成果等。

从博物馆出来,跟着导游来到张三小店。张三小店本来是一座简陋的荒漠小客栈,一圈篱笆墙围着几间土坯房,院内立着四位考古学家的半身塑像。室内摆设极其简陋,炕上摆着矮桌和茶几。在水洞沟遗址发掘之前,张三小店是长城脚下唯一一家车马店,是旅客过黄河去山西、内蒙的必经之地。1920年,比利时传教士肯特由宁夏银川前往陕西,途径此地,夜宿张三小店。他在店外空地乘凉时,无意中发现了清水河对岸的断崖上有磷火闪现的奇特现象。第二天他爬上断崖半壁,收集到了一件披毛犀头骨化石和一些石器工具。从此揭开了水洞沟遗址发掘的序幕。后来法国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桑志华、德日进来到水洞沟,先后住在这里。开展了对水洞沟遗址的第一次发掘,他们的发掘成果得到了中外史前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纠正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论断,揭开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和研究的新篇章。德日进还把“张三小店”标在他测绘的地图上,随着他们的考察和发掘报告在国外发表,“张三小店”也在国际古生物界出了名

从张三小店出来往西北方向前行,不远处是水洞沟村,这是一个半地穴式建筑群,一半地上,一半地下,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当地人称为“地窝子”。

水洞沟村是复原的“地窝子”,有圆筒形的,也有歇山顶形的,尽管它们外部不同,但是内部构造都差不多。村旁巨石上写着“水洞沟遗址”几个大字,这就是水洞沟遗址的标志碑。

沿着一级级台阶登上明长城,这段长城又称河东墙,是明代抵御蒙古骑兵南下的屏障,过去是蒙古与明朝的国界线,现在是宁夏和内蒙古的省界线。长城以北是内蒙古,以南是宁夏。长城观景台是宁夏唯一一座、一脚跨两省的长城观景台。长风呼号,旌旗猎猎,站在斑驳陆离的城墙上,放眼北望,眼前是一片广漠苍凉的蒙古野性草原,草原上一对对铜人铁马,身披铠甲,手持长矛,威风凛凛,虎视眈眈,生动的再现了当年蒙古骑兵与明朝戍边将士对垒的场面。

从观景台下来,进入一段深沟峡谷,这段峡谷叫芦花谷,也是古清水河道,谷长三公里,谷内长满了芦苇。芦叶瑟瑟,身姿袅娜,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微风轻拂,芦花颤动。峡谷两岸是高约十余米的断崖峭壁,这里的土长城、峭壁、芦苇、遗址,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塞外景观。

    顺着木板栈道走芦花谷尽头的拦水坝,坝上一条蜿蜒呈“S”形的湖泊,便是红山湖。我们登上游船,穿上救生衣,系紧安全带,开始畅游红山湖。船行湖面,碧波荡漾,两岸的芦苇丛生,芦花纷飞,摇曳生姿。水岸长城如刀劈斧削,陡峭耸立,长城、断崖、蓝天、白云倒映水中,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水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游船到了沙枣湾码头,下了船,迈过跨湖桥,来到萌宠乐园。这里有鳄鱼馆、鸵鸟馆,还有驯鹿、马鹿、梅花鹿和四角羊等稀有动物。

离开萌宠乐园,乘坐驼车前往大峡谷。驼车悠悠,驼铃声声,我们坐在车上,一边忘情地听着赶车师傅雄浑高亢的西北民歌,一边尽情欣赏峡谷风光。峡谷右侧的断崖土墙上挂着巨大的木牌,一行大字清晰可见:“您已进入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长城立体防御体系”。

进入大峡谷,道路越来越窄,驼车不能进谷了。我们跳下驼车,步行前往大峡谷,峡谷入口处搭建了一座座蒙古包,这里复原了昔日红山堡的“马市”,生动再现了边贸集市往日的辉煌。

峡谷两岸的崖壁有十余米高,深沟高垒,常年的风雨剥蚀,厚厚的黄土突兀壁立,造型奇特,形成了“土林”。“土林”又经过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地雕琢,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形象。

在怪壁峭立,沟壑纵横的谷底行走,各具形态的土柱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艳阳高照,山风轻拂,一下子把人带回到那段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烽火岁月,眼前又浮现出当年“甲士拥矛驰战垒,将军拔剑逐胡兵”的壮烈场面。

峡谷陡峭的黄土壁上开凿了几个人工洞穴,洞顶上“藏兵洞”几个大字赫然在目。所谓藏兵洞,就是附近守军由地上转入地下,隐蔽军队,保护自己,伺机出击,或在空旷处埋设伏兵的地道。

奇特的藏兵洞高出沟底10多米,在陡峭的崖壁之上蜿蜒曲折,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洞中灯光微弱,分叉路口多,左盘右旋,犹如迷宫久久不见尽头。置身其中,可以领略到古地道在设计上的出人意料、功能上的灵巧隐蔽、结构上的巧妙复杂,体验明代地道战的惊险刺激,战争的残酷和明代守军的聪明才智,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在我国有长城的地方很多,但是长城、沟堑、城堡与险峻的大峡谷以及沿峡谷绝壁而凿的藏兵洞共同组成立体军事防御体系,现存最完整的唯有水洞沟。遍布整个峡谷绝壁的藏兵洞,场面宏大,设计绝妙,洞内坑道、机关、暗器、瞭望台、兵器库、水井、将军休息室、议事厅、厨房等设施一应俱全。

在藏兵洞的兵器库里,可以看到发掘清理出的古代刀、枪、炮铳、炮弹、铁蒺藜、佩剑、腰刀、箭头、头盔、盾牌等多种兵器和粮食、蔬菜、瓷器、砚台等明代守军留下的食物和生活用品,距今已有近500多年的历史。

从藏兵洞出来,沿着大峡谷前行,进入了红山堡。红山堡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城堡,始建于1503年。从红山堡东门的瓮城出堡,堡外挖有深宽各数丈的堑壕,“深沟高垒”的红山堡真是易守难攻。

据史书记载,明代鞑靼、瓦剌贵族多次由灵州至盐州间拆墙南下,寇掠灵州、银川等,掳掠后退回北方,但从不入侵红山堡。这可能跟藏兵洞等立体防御工事在军事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有关。

在红山堡我们还参观了宁夏长城博物馆,宁夏是长城的故乡,博物馆以大量的图片、模型、绘画等形式展示了长城兴衰、长城建筑、长城戍守、长城攻占、长城管理、长城与民族文化交流等内容,让我们对宁夏长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从长城博物馆出来沿着大峡谷往前走,来到了景区东门,我们乘坐拖拉机牵引的豪华“大篷车”回到了景区南门。

下午14:30,我们驱车前往陕西延安。行车至靖边,下起了大雨,青银高速严重堵车,我们只能绕行106省道,在省道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才上包茂高速,行至陕西定边县,天黑了,大雨滂沱,直到晚上9:10,才抵达延安市宝塔区清华饭店,整整跑了六个多小时,实在是精疲力竭,但收获却是满满当当的。

                           2021年10月25日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行走大西北系列之六——《探秘水洞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